镇宁弄染村:在红色的光辉里走向致富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1-02-13 16:51:41      来源:安顺日报

  走进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穿过一道古朴的拱门,便来到村里的广场,放眼望去,一根粗壮的古树矗立中央。在广场四周,高低坐落着几户人家,其中一屋,正对着村口的拱门,石墙土瓦,略显沧桑。走近细看,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写着“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彭陆协定功著千秋”,铿锵有力,气势昂扬。

  “这个屋子就是革命烈士陆瑞光的故居,广场中央那棵巨大的古树见证了‘弄染结盟’。当年,红军经过沙子沟……”站在对联前,弄染村村支书王荣珍声情并茂,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

  1935年4月15日,红三军团过境沙子沟山槽期间,当地布依族首领陆瑞光深明大义,不仅热情接待红军,为红军补给,还收容了十余名红军伤病员,为红军顺利过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难得的是,他在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教育下找到了奋斗目标,毅然与红军签下“反蒋作战协定”,同意红军留下干部指导武装斗争,成为红军途经贵州民族地区成功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范例。之后,由于陆瑞光的一系列革命行动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对镇宁、关岭、紫云等民族地区的统治,1936年12月26日,反动军阀杨森设计抓走了陆瑞光。1937年春,陆瑞光在贵阳八角岩被枪杀,年仅36岁。

  “为缅怀革命先烈,弄染后人把陆瑞光的老房屋改建翻修,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学,传承爱党爱国与奋斗拼搏的精神。2015年,镇宁自治县政府在县城修建了陆瑞光纪念馆,让这个故事,这些精神得以广泛传播。”王荣珍说。

  转眼间,86年过去,在这份红色光辉的照耀下,当年落后的弄染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全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

  位于镇宁沙子乡的弄染村共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总人口601户,232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90%以上。近年来,弄染村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铺设通组路16公里,连户路120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65盏,农田机耕道18公里,有效助推了全村产业发展。

  自2017年来,弄染村以种植蜂糖李及四月李为主导产业,共计发展4000多亩,平均带动每户每年增收约1至3万元。同时,弄染村通过陆瑞光旧居带动旅游业发展,将农业产业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探索发展一条“农旅结合、产业兴旺”之路。

  “弄染结盟”所留下的红色光辉,不仅为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撑,更实实在在地为弄染村民带来了物质上的改善。

  家住陆瑞光旧居旁的韦明周一家,平日里总是十分忙碌,经常一个电话,就得赶紧吩咐家人处理食材,为即将到来的客人做好准备。

  “咱们村每年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新党员在这里入党宣誓,老党员在这里重温誓词。当时,我就用家乡的美食招待他们,久而久之,我这里就成了固定的餐馆,每当有游客来的时候,都会点名品尝我家所做的布依菜,光凭这项生意,我每年能挣2万多元,再加上村里的其他产业带动,我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韦明周说,如今,全村在陆瑞光故居的带动下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村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每当游客前来,有的人是销售自己制作的布依族服装饰品,有的人是推广自己种植的李子、桃子等绿色水果,整体收益十分不错。

  近年来,陆瑞光的故事影响越发深远,游客络绎不绝,随着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也越发成熟,这就让弄染村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更进了一步。

  “如今,我们的李子种植已经相对成熟,其他产业也在不断更新尝试,目前已发展了300亩瓜蒌种植,正规划建设一处大棚草莓基地,争取利用多元化的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王荣珍说,村里近年来在李子园里修建了一处观景台和旅游驿站,为游客提供观赏和住宿,每当李子成熟的季节,来自各地的游客们一边品尝李子,一边了解红色文化,同时还能享受特色民族美食,品味美丽的布依风光,十分惬意舒心。弄染村未来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探索并拓宽“农旅结合”的致富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红军 李子 布依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