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的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的生产车间里热闹异常,总经理梁海兰刚刚给贵阳青岩古镇客户打包送完货,又接到黄果树旅游区客户的订货需求。“入夏以来,我们的订单不断,必须加班加点生产,‘五一’节期间,30余名工人全员加班生产没有休息,工人们就住小区里,楼上住房子,楼下挣票子,加班他们也愿意。”梁海兰高兴地告诉记者。
梁海兰口中所说的工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他们搬迁到景宁小区后,就地就近就业,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40多岁的苏祖兰夫妻俩都在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工作,夫妻俩加起来一个月能挣5000余元,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夫妻俩赞不绝口。杨再辉来自良田镇,以前对于蜡染知之甚少,经过技术培训后她已经在工艺坊工作一年多了。
镇宁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总经理梁海兰是一位80后。她热爱民族文化,从小跟随姑父洪福远学画,后来又到安顺福远蜡染馆学习蜡染工艺。从小耳儒目染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将布依族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是她的心愿。
她长期致力于蜡染文化的传承,为留守妇女、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传授蜡染技艺。2018年7月她为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传授蜡染技艺并带领申华平教授等到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良田镇的村寨考察蜡染刺绣文化;2019年为镇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员传授蜡染技艺,为湖南民族学院124名学生传授蜡染刺绣技艺;今年,她的蜡染技艺课走进了六马中心幼儿园、镇宁实验小学、镇宁第四小学、镇宁第六幼儿园等学校。近3年来,她为2500余人次传授蜡染刺绣技艺,时长达1万多小时。她的公司获镇宁基层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称号。
2020年8月3日,在由镇宁自治县民宗局组织举办的镇宁双语蜡染传统手工艺培训班上,她针对部分学员听不懂汉语讲解的问题,用布依族语言进行讲解,方便学员听懂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深受学员好评。
她勤学专研,以手中的蜡刀为画笔,一幅幅生动的图案经过绘画、染色、裁剪、缝制、漂洗,变成人们穿在身上具有古朴元素又带有时尚气息的美丽衣裳。她的产品包含蜡染制品、刺绣制品、民族服装、床上用品、旅游商品等。产品除销往安顺周边黄果树景区、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等,还销往青岛、澳大利亚,有实体店,还有微店。
“去年我一边进行培训一边进行网上直播,接到了山东省胶州市24万余元的订单,网络直播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吸引许多经过培训的绣娘在我的工艺坊工作。”梁海兰说出心中的喜悦。
据了解,到工艺坊来上班的工人每天都有30余人,还有其他乡镇领原料到家里去加工的35户。工人每月收入从几百元至3000元不等,解决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问题。
2018年10月梁海兰参加贵州省妇联举办的巧手脱贫圆梦锦绣比赛,获蜡染组三等奖;2018年12月参加安顺市妇联举办的巧手脱贫圆梦锦绣比赛,获蜡染组二等奖;参加安顺市2019锦绣计划妇女民族特色手工技能大赛和文创产品大赛获蜡染组一等奖;2020年8月参加“圆梦锦绣·巧手脱贫”第五届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暨创新产品大赛获蜡染组三等奖。
梁海兰告诉记者,将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有“锦绣计划”这样好的政策支持,她将会在传帮带的道路上无偿传授蜡染技艺,为更多需要这份职业技能的人创造就业条件。她在六马镇扩建的100余平方米基地正在建设中,把产业延伸到基层,让有一技之长的妇女们实现“巧手绘出幸福路”。
记者 刘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