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织金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管理等关键环节,坚持“四个聚焦”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扶贫战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焦脱贫攻坚,打造人才汇集“聚宝盆”
紧紧围绕“产业脱贫、教育脱贫、医疗脱贫”,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专项引才行动”,近年来,共精准引进医疗、卫生、农业等脱贫攻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163名。积极盘活本地现有人才资源服务脱贫攻坚,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教学名师服务团、医技人才服务团、文旅人才服务团等四支共享服务专家团队570余人。
围绕茶叶、刺梨、辣椒、牛羊等十二类主导产业,组建扶贫技术专家组237人,在全县33个乡(镇、街道)组建了产业扶贫小分队,对561个脱贫攻坚重点村和10个安置点匹配了结对服务专家,适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引进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3名专家担任“织金县产业发展特聘顾问”。
聚焦能力提升,铺就人才成长“快车道”
以“贵州省竹荪产业人才基地”和“贵州省皂角种植管护及品种改良人才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全县“三带”人才培育工程为抓手,采取“大专家”集中讲习、“小专家”订单讲习、“土专家”?流动讲习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专题示范培训班,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1万余人次。
积极组织申报“西部之光”“甲秀之光”培育人选,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对乡土人才进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2020年共评定初级、中级职称1500余人。紧紧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深入开展互派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花都区选派到织金县挂职或交流学习的教育、医疗人才31人;织金县选派到花都区挂职或跟岗学习的教育、医疗人才42人;组织开展培训57场次覆盖5600余人。
聚焦优化服务,构筑人才吸引“磁力场”
认真落实《织金县人才引进与跟踪服务管理办法》,在生活补贴、职称评定、岗位聘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优先照顾,2020年共兑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67.2万元。
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机制,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相关工作,目前,全县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专家58名。深入开展“人才扶贫工程”五项行动计划,选派圆梦小康专家49名,开展培训850余场次,累计培训3.2万余人次;领办创办项目11个,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带动农户536人脱贫致富;组织各类乡土人才开展技术培训指导700余次,为6700余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技术难题,260余名乡土人才参与了技术结对帮扶工作;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1万余个。
建立健全坝区工作专班科技服务制度,实行一个坝区一个工作专班,组建104名农技人员负责坝区农业产业工作,累计开展技术服务1176人次,开展培训42期,培训2900余人次。组织开展“产业扶贫集中会诊”活动4次,成功邀请第84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21人次到该县指导生猪养殖、食用菌种植、乡村旅游业、煤炭能源发展等。
聚焦考核管理,注入人才效能“强心剂”
认真落实《织金县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和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以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为原则的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实绩档案,对高层次人才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高层次人才享受各项待遇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制定出台《织金县农技人才服务乡村主导产业作用发挥情况评估工作方案》,强化农技帮扶专家作用发挥的督查考核、督促指导和跟踪问效。通过采取乡(镇、街道)组织评估、县委组织部督查评估、县挂牌督战分队督战评估等方式,对结对服务全县33个乡(镇、街道)、561个有剩余贫困人口的重点村(社区)农技人才履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工作开展不力、作用发挥不佳、群众口碑不好的专家,坚决按程序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