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农技人员进田间 当好“传经人”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21-01-14 11:09:47 来源:威宁每日新闻网


董恩省在讲解苹果种植技术

他们常常穿梭在威宁自治县6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遍619个村(社区),为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传授“果蔬经”,让威宁果蔬种植、中药材种植发展得到了科技化、规模化提升,让成千上万的群众脱贫致富,他们就是威宁的农技人员。

“董老师,请你帮我看看这个大蒜苗咋个白花花的,是不是生病了。”“董老师,我种植的梨树叶变白了,请教哈怪什么?”……

种植户口中的董老师,是威宁果蔬站站长、研究员、市管专家董恩省,从事农技工作的36年时间里,他走遍威宁各乡镇、村(社区)开展各类培训,深入田间地里开展各类指导,直接培训过的农民群众多达40万人次。

2020年2月下旬,董恩省与部分农业专家一道30余次深入威宁麻乍镇戛利、箐岩等蔬菜基地指导早春大白菜、早春白萝卜栽种,并在田间为务工人员开展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什么时候移栽、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向董恩省提问栽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很快,4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麻乍蔬菜基地的蔬菜已成熟,省蔬菜专家对威宁早春大白菜“黔白5号”和早春白萝卜进行实地测产,产量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还是董老师有技术。”看到测产成结果,参与种植的群众开心地笑了。

姜光华是该县中水镇友光村苹果种植大户,在果园管理上遇到了技术难题,主动请董恩省到果园培训和指导其苹果栽培实用技术,并经常电话咨询董恩省,寻求技术指导。

在董恩省的指导帮助下,姜光华和儿子姜权都学到了技术,今年10月,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姜权父子很激动。

“我们家果园有今天的好效益,多亏了董老师,特别感谢他。”姜权说。

“松土时不能动了树根,除草时不能把烂得快积肥好的丢掉,要埋在树下增肥,让树苗长得更好更壮。像这种草,可以把它挖了埋在树下做肥料,但像这个白蒿,就要抖出来了。”年初,杨华正在威宁猴场镇格寨梁子的山梁边,手把手教专业合作社的会员们进行田间管理。

像这样手把手的培训,为“威宁苹果”献身27年的威宁苹果专家杨华每年少不了几十次。

曾几何时,猴场镇小煤窑、土法炼锌泛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一时难以修复。看到家乡遭受如此破坏,杨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3年,他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始在猴场镇格寨村示范种植苹果树,3年时间,苹果挂果见效益,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希望。2017年,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基地建设主要采用‘塘约三变改革模式’,全村有362户1907人进行入股。把群众的土地、荒山、荒坡进行统一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村党支部为主体示范带动,为全村的脱贫攻坚起到助推作用。”杨华说。

杨华是贵州省的果树蔬菜专家咨询组成员,参与实施 “苹果‘三优’技术的引进与示范”“威宁优良苹果砧木资源的鉴评与选育”“威宁冰心苹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与基地建设”等40多个项目,推广新技术10余项,培训果农、科技二传手12万余人次,其中600多人已成为优秀苹果生产技术人才。

在威宁,把农技服务培训班开在田间地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该县每年会根据各乡镇(街道)的产业发展现状,组织由农技人员、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组成的农技服务小分队,采取农业产业基地现场培训方式,为群众面对面讲解各种种养技术,为他们解困惑、破难题,帮助他们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同时,还依托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等培训载体,提升基层一线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能力,通过集中培训、田间培训、农民讲习所、院坝会交流、现场示范、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真正让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

威宁还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三间一代训”培训,实施“田间”培训一批,邀请经验丰富的“田专家”“土秀才”开展与培训对象相适应的农业技能培训,促进培训对象成长为新型现代农民和农业能手。

董恩省、杨华等只是威宁450多名农技人员中的一员,他们长期行走在田间地头“传经送宝”,每年都要手把手培训上万人,把苹果种植、蔬菜栽培、马铃薯种植、中药材栽培等技术传授给广大人民群众,打响了“威宁苹果”“威宁白萝卜”“威宁党参”“威宁荞麦”“威宁芸豆”等品牌,让它们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有了“国字号”,有了出省、出国的机会。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