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海湖新区(毕节高新区)以市场为导向,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在岔河镇、双山镇等地大力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促进经济发展,唱响产业扶贫之歌。
419坝区位于双山镇普陆村。为充分利用大棚资源,坝区主要以种植西红柿、莲花白、豇豆、辣椒、黄瓜等“短平快”蔬菜为主,目前,坝区每年向毕节城区农贸批发市场供给蔬菜近100吨。
双山镇普陆村蔬菜大棚航拍
“大棚里种植的蔬菜,主要销到七星关区创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黔西北农产品等批发市场。”普陆村大棚基地种植户路言文介绍,目前,普陆村一部分大棚正在种植时令蔬菜,另一部分正在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将种植食用菌。
莲花白
坝区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市民“菜篮子”的同时,也鼓足了当地群众“钱袋子”。杨英曾是普陆村的贫困户,自从到基地务工后,生活有了转变。
采摘蔬菜的杨英
“以前自己种地,一年赚不了几个钱,只够开支,生活都很困难。现在土地流转了,在基地种菜、打杂,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杨英很满意。
在位于岔河镇桥边社区的410坝区,190栋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生菜、小白菜、青菜等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袋......一派繁忙景象。
岔河镇桥边社区蔬菜大棚
据了解,410坝区按照“一田多用、一季多收”的模式,做好每一轮茬口对接,分季节种植香葱、大葱、白菜、辣椒等蔬菜,实现一田多用、一田多收,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同时,按照“一户一棚”确权机制,将社区190户“半劳力”“弱劳力”型贫困群众嵌入到蔬菜种植等产业链条中,助农增收。
务工群众正在采摘蔬菜
“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蔬菜产业,贫困户可以通过务工和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收入,每个大棚确权的每年还可以分红一千块钱。”桥边社区主任徐彦红说。
此外,岔河镇还发展猕猴桃等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种植的蔬菜
今年,金海湖新区的409、410、419坝区坚持发展蔬菜产业,前几季栽种的蔬菜已获丰收。目前,3个坝区正大力发展菜苔、西红柿等产业。此外,新区还发展了林下仿野生中药材、食用菌、猕猴桃、刺梨等特色产业18万余亩。科学的产业布局,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推动着金海湖新区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开启幸福生活提供着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