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海湖新区岔河镇戈乐村创艺服装厂的车间,精美秀丽的苗族服饰挂满墙壁,五颜六色的绣线、布匹等垒满车间。缝纫机旁,穿着精美服饰的苗族姑娘正在认真地裁剪、锁边、订扣……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把我们的苗族服装改成简单大方的款式,然后又保留着民族元素,把苗族文化通过服饰传承下去。”说起民族文化的传承,创艺服装厂服装设计师李飞玉谈了自己的想法。
如何才能传承民族文化,让苗族服装走进大众视野?创艺服装厂探索出了一条路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带动服装销售。线上该厂注册了网络销售平台,顾客可以通过上网订购衣服;线下主要销往周边各个县城。
纺麻、织布、点蜡、浸染、脱洗、晾晒……苗族的蜡染构思奇特、印制精妙,田园气息浓厚,有着独特的特点。蜡染技艺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艺,该技艺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今年53岁的李建萍是竹园乡沙坝村人,为了让蜡染手艺得到传承并发挥经济效益,她成立了金海湖新区中汇民族文化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蜡染。随着蜡染车间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不断拓宽,李建萍的收入也逐渐增多。同时,公司的发展也吸纳了当地的苗族妇女前来务工,她们通过苗族蜡染手艺,增加经济收入。
“把这些非物质文化精髓挖掘出来,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也能转化为经济效益。” 李建萍说。
前几年,陈雪在家门口建了金海湖新区黔双纺织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生产床上用品等布艺产品。走进车间,务工人员正有序忙碌,缝纫机“咔咔”作响,精美的布艺产品从工人们的巧手中制作出来,这些布艺产品不仅让陈雪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还让在车间务工的搬迁群众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我们公司主要是生产床上用品四件套、各款布艺、沙发套,销往毕节浙商城、贵阳商贸城及乡镇上的专卖店,去年的订单在200万元左右。”陈雪告诉笔者。
锡箔纸用途广泛,而加工锡箔纸是一门耐心细致的活路,轻薄的锡箔纸一旦出现破损,就要重新粘补。在同心同德社区,一群老年人正在锡箔纸加工厂里制作锡箔纸,他们说说笑笑,手里的活路丝毫没有停下,不一会儿工夫,一张平整的锡箔纸跃然眼前。
居民金开珍说:“我年纪大了也做不了其他重活,这个倒是简单,一学就会,在家里也是闲起,来这里上班一个月有1000多块钱,除了平时买点菜,还能留存一点。”
金海湖新区通过发展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激活手工艺品市场经济,打开市场销路,让“乡土文化”变成市场上的抢手货,把“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效益。
(张宇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