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和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已全部完成。
王世菊以前居住在源村镇建国社区,因交通不便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2018年,全家搬迁到了民兴街道金民社区。
“搬来的第一天,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厨房看有没有自来水。在社区的帮助下,我们夫妻俩找了一份工作,在回沙酒厂上班,一个月几千块钱生活是不成问题,小儿子读书是自己去自己来,在不远处的实验小学,不需要我们接送。”王世菊现在说起来依然很激动。
王世菊大儿子2017年考上毕节市工程技术学院,小儿子现就读于金沙县实验小学,她和丈夫都在金沙回沙酒厂上班,每月工资收入超过6000元,生活越来越好。
年近60岁的肖波,在老家生活的50余年间,总是在外出务工和回家务农间循环往复,早已习惯了四处漂泊的生活。从肖波懂事以来,老家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抬电桩。因为交通闭塞,他所居住的上马村地处偏远。肖波和其他村民,只能靠自己抬电桩、安电桩。通电没几年,家里唯一的土墙房子,被一场大雨淋垮。此后他便带着一家人到处租房,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2018年,肖波从老家长坝镇上马村搬迁到民兴街道金民社区。他在岩孔街道东光社区租赁了一个场地,用自己的竹编手艺做起了生意,开办了自己的加工厂。
肖波告诉记者:“搬下来这里,条件是比老家好得特别多。搞竹制品加工,一个是交通方便,二是客户比老家要多得多,相对来说收入要超过以前在老家的好几倍。”
“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这是曾经困扰了王世菊和肖波他们几代人的难题已经不再是问题。近年来,我县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个,让25037人告别了穷山沟。同时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创新扶贫就业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帮助搬迁群众9477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81.07%,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户均1人以上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