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开一锅水
放上一个木甑子
再加入沥干水分的大米
当蒸汽从盖子里冒出来的时候
米饭差不多就熟了
空气中弥漫着稻米夹杂着木材的清香
甑子蒸出来的米饭
粒粒分明 ,味甘甜
这是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顶级美味
手工生产木甑子成品
在那个没有电饭煲的年代
家家户户就是用这样的木甑子做饭
现在想要在家里做一锅甑子饭
似乎没那么容易了
这个不起眼的木圆桶
已经渐渐从厨房中消失
不过
我们还是在金海湖新区双山镇红星村
寻到了制作木甑子的手艺人
民间手艺人胡长俊按尺寸下料
“从76年学做木工,一做就是几十年,一直做到现在。”正在下料准备做木甑子的民间手艺人胡长俊说。
木匠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以木材为原料,制作出人们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器物。在胡长俊的记忆中,几十年前走村串乡的生活,仍记忆犹新,从学艺到四处谋生,凭着一手技艺,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以前,每家每户都需要木甑子做饭,现在不一样了,手工做甑子没有产量,一天一个甑子也做不出来,不划算。”胡长俊说。
本地斑竹制造竹铆钉
小小的木甑子看上去简单,但是做起来可大有讲究,圆木匠的技法里,不涉及榫卯结构,如何将木板严丝合缝地拼接成一个圆形器物,胡长俊有一套自己独有的手艺。“这个是夹尺,用它来控制每一块木料的大小,标准就是上大下小、外宽内窄有弧度,再用木钻子开孔后,装上竹制的铆钉,将所有木块卡在一起,这样才能做到严丝合缝。”胡长俊介绍道。
用当地斑竹做甑箍
胡长俊的作坊里摆满了各种木匠工具,小到量尺大到推子,都是他亲手制作,要做圆木器物,必须得用上这个工具,它看起来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用的折尺,表面上有一排小孔,两头也不是整齐的方形。夹尺是胡长俊的秘密武器,只有经过打磨的木块,才能精确地与夹尺吻合,最后才能组合成一个合格的圆桶。
封边
满满一屋子的杉木甑子,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四十多年的手艺,早已成为胡长俊生活的一部分。靠传统手艺仅能养家糊口,传统手工产品若没有市场,“传承”也就失去了意义。
组装甑子
既要传承也能致富,金海湖新区响水乡粮丰村选择“两条腿”走路,传统手艺与机械化相结合,将木甑子经营得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仅去年全村销售木甑子的营业额就达到近500万元,“小手艺”带来大效益,产业化运作不仅能传承文化,也让当地老百姓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用圆刨将甑子内部推光滑
“原先我们家是用手工做,手工做一天,一个人一个甑子也做不出来,现在用机械做,一天每人可以做十多个,机械做出来的质量也不错。”金海湖新区响水乡粮丰村胜国木甑加工厂负责人郭长美说。?
金海湖新区响水乡粮丰村结合机械化,将木甑子批量生产,走市场化道路,不仅使传统制作工艺得到保护,还通过机械化批量生产让老百姓就近就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