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金沙县民兴街道的金沙县易地扶贫搬迁乡愁馆,诗人席慕蓉的《乡愁》首先映入眼帘。
再往里走,占地350多平方米的馆舍根据不同版块布置了柴火灶台、甑子、石磨、背篼等具有本土风味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品;粮票、马灯、录音机、单杠自行车、黑白相片等具有历史年代感的物件;新旧住房、搬迁村寨与安置点的对比图片。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一种“穿越感”扑面而来。
漫步乡愁馆,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老物件都能唤起记忆。一件件旧物被充分利用起来,按功能划分,通过对应的生活场景呈现,移步换景,仿佛一脚踏回上世纪80年代,给人一种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金沙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建成了乡愁馆,通过一件件实物和一张张照片,让搬离山旮旯、住进新城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触摸记忆,记住“乡愁”。位于民兴街道的乡愁馆只是全县12个易搬点中规模较大、较为完善的一个。
该乡愁馆于去年年底开放使用,所展物品通过群众捐赠和广泛征集而来。乡愁馆的建成吸引不少搬迁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前往参观,还吸引许多其他地方的群众慕名而来。“这些以前用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古董’,每次看完都很有感触。”参观乡愁馆后,搬迁群众高庆芬如是说。
民兴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办事处副主任赵邦军告诉记者,街道辖区有全县最大的两个易搬点,建设乡愁馆,是为了让搬迁群众记住乡愁,提高文化修养,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引导群众感党恩、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