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改教育工程,统筹增加城乡学位。定期调度工程进度,推进重点难点工程一事一议,确保项目经费按进度到位等,有效推进教育工程项目。目前,改扩建林口二中、海子街中学、亮岩中学、层台中学以及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共196所,新建思源实验学校、毕节二十小、七星关区第二、第四、第五实验学校等22所学校,全区中小学共增加班级338个、学位18590个,其中城区小学增加班级137个、学位7535个;城区初中增加班级30个、学位1500个,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化解。
二是改招生入学,统筹用好学校资源。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结合乡镇、街道、社区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和学校学位数等,合理分配、调整各学校招生区域。截止2020年,小学阶段已基本消除大班额。调控城区学位资源,严格学生学籍管理,加大学生流动宏观调控力度,对已达到规定校额班额学校班级,要求不得接收学生转入。优化主城区学位满足办学需要,有效整合市直学校(毕节卫校、毕节工校等)搬迁后老校址改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加初中班级154个、学位8470个;小学班级96个、学位5280个。充分整合学校闲置教室、缩减教师办公区域,将教育管理中心迁出学校办公腾出教室等方式,增加班级数和学位数。
三是改教师管理,统筹共享优质师资。在教师编制总额内,结合各校办学规模、生源情况等,对教师实行统筹调配、动态管理、余缺互补,同时对优质师资进行调配,有效缓解部分优质学校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全区共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20个,互派校长挂职、教师轮岗交流等2574人次。推进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共享优质资源,将第四实验学校委托市实验学校进行托管办学、将第二十二小举办成市实验学校分校、将长宁小学办成区第二实验学校分校、区第三实验学校直管沙邵小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