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里杜鹃大水乡箐山小学里,不时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互动游戏时的欢笑声,那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三名志愿者正在教箐山小学里的孩子们学古诗、做实验,给孩子们送去新方法、新观念,让他们了解更多社会科学知识。他们用实际行动融入了乡村教育工作,践行青春梦想,为乡村学校注入青春活力。
从小出生在大水乡,听着徐本禹志愿故事长大的陈晓娟,是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当学校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到贵州支教时她主动报名参加,接过研究生支教服务的接力棒,开始了她的支教服务生涯,给这里的乡村教育点燃星星之火。
陈晓娟回忆起在大水乡就读初中时的情景说道:“以前在大水中学读书时,条件没有现在的好,进入大学后,华中农业大学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因此也更加坚定了我想要做家乡孩子成长的‘助推器’,所以我选择回到家乡支教,希望家乡的孩子跟我一样走出山区,看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也希望通过我的绵薄之力去助力家乡的教育事业,回馈生我养我的家乡。”
除了陈晓娟外,同为志愿者的另外两人则是远离家乡、远离母校前来箐山小学支教,作为本地人,陈晓娟能有效促进支教团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教育教学情况,为团队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她也是激励山区孩子们坚定理想,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去学习。
“当地群众说的贵州话我们听得不太懂,但是陈晓娟她能听懂,她能给我当‘翻译’,生活方面,陈晓娟对这边非常了解,也在生活上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指导和帮助。”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孙涛说。
“我们来到青山小学,这边的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渴望知识,也非常上进,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都非常淳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支教让这里的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胡世灵说。
在支教工作中,陈晓娟和他的队友们在教学方面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致力于与孩子们做朋友,让学生们感受到校园的温馨和谐,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让孩子们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我们可以依托母校的资源来对孩子们开展一些自然科普教育,还有一些相应的线上支教活动,来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除了带给孩子们知识之外,我们支教团还会定期每个月为当月过生日的同学组织一次集体生日,给孩子们带来一种家的感觉。”志愿者胡世灵说。
支教服务是爱心的行动,梦想的传递,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希望,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沿着本禹志愿服务精神,一届接着一届的研究生们出校园、进山区,在这里埋下希望的种子,也将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为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
“支教团来这边给学校不单带来教学方面的帮助,更坚定我们的孩子走出大山的信念。支教团老师来到这边以后,还通过外界的企业和爱心人士,给孩子们资助了奖学金和学校里面一些所需的物资,帮助学校里面解决了很多基础性的困难,对学校、对教育帮助很大。”大水乡箐山小学校长黄承宇如是说。
“我们支教团是传承本禹精神,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到我们的乡村教育,也能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我的家乡——大水乡的教育。”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陈晓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