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丰收季节。连日来,在仁和乡桃园社区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枝条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西红柿,长势正旺,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村民们分散在棚内,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西红柿。
进入大棚,色泽亮丽、长势旺盛的西红柿,宛如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挂在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10余名村民有的拿着篮子、有的背着背篓,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近期,西红柿正在进行采收,我们也加强了对质量方面的监督,晨译公司在桃园社区种植蔬菜发展还比较好,每个月都能带动十多户老百姓参与务工,每个月户均收入有2000元。”仁和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韩龙富说。
近年来,仁和乡引进的贵州晨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由公司负责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快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产增收。
韩龙富介绍:“我们仁和乡桃园社区大棚共计202个,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农业服务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来进行技术方面指导。”
“每一道工序我都在里面务工,一天是按10元每小时计算,做8小时就是80元。摘西红柿就是摘红的、大的、好的,第一次采摘一个棚可以采300左右斤,平时没有来务工的时候就在家收包谷和辣椒等。”正在采摘西红柿的务工群众樊顺群笑着说。
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吸纳当地群众在基地就业务工,平均每天用工15人,高峰期20多人,高光良便是长期在蔬菜大棚务工的群众之一,如今从种植到丰收期间的洒水、采收、销售等工序他都了如指掌,丰收在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164个大棚种植西红柿,每个大棚可以采2000多到3000斤,总的可以采32万斤左右。现在属于第一次采摘期,要看西红柿成熟度,现在采摘出来的西红柿主要销往贵阳和广东,每个大棚大概要6次才能采收完。按现在的市场价,每个大棚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除开所有费用能有2000元左右。”高光良如是说。
据介绍,蔬菜大棚只是仁和乡的产业之一,近年来,仁和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优势,借助良好的大棚种植基础,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各村(社区)发展特色种植,实现村村有特色,样样有规模,家家有收获,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富裕的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