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良种结硕果薯香飘四方

时间:2021-10-24 00:00:20 来源:毕节日报

威宁,号称“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常年种植马铃薯160万亩。马铃薯产业,是威宁农特产品的重要支柱,也是“黔货出山”的必有品牌。但是,随着马铃薯品种的日益老化,改良现有品种,推广良种良法,提升经济效益,是壮大马铃薯产业的当务之急。

在海拔2100至2400米的威宁自治县雪山镇,有一个“黔芋8号”商品薯生产示范基地,基地由海归博士、贵州省科技特派员、“马铃薯专家”李飞领头,他常年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奔波在田间地头,从事马铃薯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通过新品种加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铺平道路,使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为威宁乃至贵州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起步

“黔芋8号”微型薯落地雪山镇

“小莫,看仔细点,千万别贴错了。”

“老管,叫4个人过来这边捡洋芋。”

9月24日下午,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雪山村“黔芋8号”商品薯生产示范基地里,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李飞叮嘱团队成员莫传园,在给选育的120多个马铃薯品种贴标后,紧接着就去找基地的管理人员管勇调集人手来收回刚挖出来的种薯。

听到李飞的召唤,还没等管勇点名,正在挖马铃薯的几个老百姓丢下手里的锄头就朝“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田”跑了过去。

管勇告诉记者,跟着李飞这个“马铃薯专家”干,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大家都觉得跟着他能学到很多。

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社长管绍刚介绍:“种了几十年的洋芋,以前只知道大个头的是商品薯,小个头的是种薯。跟着李博士学了之后,哪种是种薯、哪种好不好吃一眼就能看出来。”管绍刚说,李飞来到雪山后,不仅给雪山镇的老百姓带来了新品种,还带来了新技术,是“黔芋8号”选育和推广种植的“大功臣”。

“黔芋8号”,是贵州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和中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利用杂交技术选育而成的,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开始逐渐在全省推广种植。

2017年底,作为省科技特派员的李飞及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培育”,为马铃薯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和新品种“黔芋8号”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试验和示范平台。

2018年,“黔芋8号”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厅的成果转化项目资助,项目执行期间累计生产了100万粒微型薯。为加快推广种植,李飞决定将微型薯免费赠予威宁的种薯生产企业,其中就有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

2019年,管绍刚将其中的35万粒微型薯分给50户农户种植。同年9月5日,在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黔芋8号”原种基地上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达2068.47公斤,平均亩产1872.67公斤。

“黔芋8号”微型薯的试种成功,让管绍刚和当地村民增强了信心,并决定继续种植。

“雪山镇当地群众对马铃薯新品种接受度高,而且雪山镇马铃薯产业基础扎实,气候优势明显,有利于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基于此,2020年,李飞将马铃薯育种基地从威宁的双龙镇搬迁到了雪山镇雪山村,建起了占地120亩的育种基地,继续开展“黔芋8号”的选育和推广工作。

推广

全县”黔芋8号”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黔芋8号”,是李飞主持选育的第一个品种。为了选育出良种,李飞每年要跑雪山镇30多趟。

“花开时做杂交,杂交后在温室培植成实生薯,种到育种基地之后就开始一代一代地筛选,畸形和芽眼深的就淘汰掉了,每年都要丢掉很多,从杂交到选育出一个品种需要10年时间。”李飞说。

经过一代一代地选育,“黔芋8号”2018—2019年参加全国马铃薯中晚熟西南组品种试验,2020年进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今年3月,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这是实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以来,贵州省首个获得该证书的马铃薯品种。

据介绍,“黔芋8号”从出苗到收获需要84天,是中熟鲜食品种。有抗病性强、结薯集中、块茎大小中等整齐、黄皮黄肉、芽眼浅、薯型好看、商品薯率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等特点。

经原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分析化验,“黔芋8号”淀粉含量13.39%,干物质含量20.1%,还原糖含量0.19%,粗蛋白含量2.22%,维生素C含量23.1毫克/100克鲜薯。

这些数据,是“黔芋8号”品质好的体现。

“黔芋8号”的优点,种植大户管绍刚最有发言权。“首先是晚疫病抗性强,种点很重要,以前的品种几年后就没有抗病性了,老百姓要继续种洋芋就只能到其他乡镇去换种子。”管绍刚说,“黔芋8号”的优势还在于品型好、芽眼浅、表皮光滑,卖相好,而且口感好的同时产量也高,现在一亩地的普遍产量有3700多公斤,每公斤能卖出3至4元的好价。

“黔芋8号”的好品质,雪山镇的很多老百姓有目共睹,试种过的说要扩大规模,没种过的说要把之前的品种换掉。

“我家今年种了10亩左右的洋芋,其中有3亩是“黔芋8号”,今年挖了发现品质确实好,明年我准备多种。”管勇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威宁全县“黔芋8号”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0万亩,种薯传到了黔东南和六盘水等地,商品薯卖到了昆明和广州等地。

成效

“黔芋8号”最高亩产达3849公斤

随着“黔芋8号”逐渐走向成熟,选择种植的地方越来越广,李飞主持的品种选育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2020年7月3日,为了展示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全国“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及国家马铃薯良种联合攻关品种现场和云上观摩会”在雪山村召开,集成示范绿色优质新品种选育、健康脱毒种薯繁育应用、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遥感数字化监测、中小型机械应用等绿色增产增效核心技术,并展示了85个国家马铃薯良种联合攻关品种。

“此次观摩会累计有8.3万余人在线观看,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和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研究员及业内同行专家一致好评。”李飞告诉记者,经过年复一年扎根基层从事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重点解决了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中病虫害严重、水肥利用率低和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和现代化发展。

2020年9月3日,在雪山村马铃薯“黔芋8号”一级种薯生产核心示范基地进行的测产结果显示:“黔芋8号”平均亩产达3193.17公斤,最高亩产达3849公斤,其产量远远高于普通马铃薯品种。

“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在雪山镇的成功示范,带动了当地种植户及合作社增产增收,为威宁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拓宽了道路。”李飞说。

2020年,李飞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资助,成为“贵州省马铃薯遗传改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领衔人。2021年,又获得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资助,由他牵头主持贵州省马铃薯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7个品种中有3个是他主持选育,分别是“黔芋12”、“黔芋15”和“黔芋16”。

朴实、谦逊的李飞不仅是马铃薯科技攻关的一员干将,而且还是生活中一名酷爱马铃薯烹饪的一把好手,他做的马铃薯炖牛肉、马铃薯汁、烤马铃饼等,让人馋涎欲滴。他觉得自己对马铃薯已是“一朝爱上,终身相守”。

“从事马铃薯选育工作的这些年,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经历过很多困难和不易,老百姓对马铃薯新品种的渴望和马铃薯产业发展对新品种的需求,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李飞说,“我将带领我的团队继续奋战在一线,力争选育出更多优良的马铃薯新品种,努力为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