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发布时间:2021-02-20 10:48:26      来源: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重点规范网络打赏行为,推进主播账号分类分级管理等内容。《意见》明确应当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直播内容,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赏服务。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达9.4亿人,其中有2亿多为青少年学生,占比超过20%,而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又是青少年网民高频使用的软件。规范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运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仅关系行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此次七部门发布《意见》,为一些一直以来存有争议的问题确立了规范。比如未成年人是否可以注册网络主播账号,未成年人打赏怎么办?《意见》明确网络直播平台应当严禁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在打赏方面,《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直播账号分类分级规范管理制度,并明确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打赏的,核查属实后须按规定办理退款。这一系列规定有利于规范网络主播行为,防范非理性、激情打赏,遏制商业营销乱象,强化对未成年人网民的权益保障。

  “青少年模式”向来备受关注,是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的干预,防止网络沉迷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过去近一年就有50多家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从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还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但由于很多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其效果如何一直存疑。当下的问题或许不是“青少年模式”有与无的问题,而是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早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个别平台的主播以抽奖返利为由诱导青少年使用父母手机对其进行充值、打赏,而“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反倒成为了平台“免责金牌”。

  如何确保“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保障青少年的作用,要求平台坚持正确的导向,真正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从技术层面来说,平台掌握先进的技术,并借此收集、掌握着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内容和广告推送,为何在“青少年模式”上却无能为力?恐怕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其实可以有效识别青少年用户,从而破解“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问题,关键是看平台愿不愿意牺牲部分流量来换取未成年人保护的加强。

  让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发挥威力,既需要互联网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而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网络直播行业治理也是《意见》的要求。比如,邀请家长以及青少年教育专家共同参与内容审核、制定内容运营规范。又比如,今年寒假期间,抖音就邀请青少年教育专家团成员发布视频,讲解假期孩子和家长关心的问题,如怎么合理规划时间、识别网络陷阱,推出未成年人保护系列视频,通过短剧、动画的形式,解密假冒警察、宠粉送皮肤等针对青少年的常见骗术,累计触达超2.3亿人次。与“青少年模式”着眼于“堵”相比,打造健康的短视频内容池,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引导青少年合理规划时间、识别网络陷阱作用在“疏”,更具长效价值。(作者:杨三喜,系本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青少年 未成年人 网络 模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