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半坡村:“飞鸡”出自九层山

时间:2021-01-12 12:11:25 来源:六盘水日报

半坡有“三宝”:九层山云雾茶,旧院早樱桃,还有藏在深山的“飞鸡”。

第一次见到会飞的鸡,是在半坡村九一组苗寨路边的竹林里。

高高的九层山深处,散居着70余户苗族同胞,其中人员最集中的,就是汪家地(小地名)。王明秀老人70多岁了,平时和女婿马正才一家住在汪家地,但只要一有空,她就要往老屋跑。

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我们到九一组走访王明秀,正好她又回老屋了。按照村民的指点,我们一路找到猫猫山(小地名)。走近山坡上孤零零耸立着两座土墙房,黄色的土墙房前,一树樱桃花雪白芬芳,两棵杏树绿影重重,半残的杏花间已依稀可见青涩的果实,一条毛色发亮的大黑狗在王明秀身后狺狺而吠,作势欲扑……交谈中我们得知,如今老人生活无忧,但就是闲不住。她在老屋旁边种了点菜,还喂了一二十只鸡,只要有空就要来招呼她的这些“宝贝”。

临别时,给我们带路的村民特意向老人讨情,说是家里来客人,想买一只土鸡回去招待。王明秀答应了,但怕白天不好捉,因为九层山的鸡会“飞”。同行的四个年轻小伙摩拳擦掌,不约而同就冲到土墙房背后的竹林里捉鸡去了。一番鸡飞狗跳闹腾过后,小伙子们悻悻走出竹林,想捉的那只大公鸡“飞”了,只好委托主人家晚上帮忙来“捉”。

从此对九一组的“飞鸡”很是留意。

每次上九层山九一组,从村头到村尾是成群结队的狗在“巡逻”,不时追逐打闹。一见到陌生人,立马狂吠不止,并迅速四面合围,令人心生胆怯。与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路边竹林里、树丛中刨食的鸡,只要看见陌生人走近,便高声惊叫、四面散开,然后纵身一跃飞到树枝上,“个个身怀绝技”。

九层山的“飞鸡”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身披五彩羽毛、脚踩莲花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有步态轻盈优雅、身轻如燕的凤鸡,有全身毛色雪白的乌骨鸡,有毛倒着长、难看却美味的倒毛乌骨鸡,还有黑白相间的芦花鸡……每只鸡个头都不大,喂一年下来也就两三斤,最大的约有4斤左右。

村民王香香说,这些鸡通常要长一年多才能长大,主要靠吃小石子、虫、草杂食长大,偶尔喂点包谷。这些鸡晚上都睡在树上,白天根本抓不到。如果想抓它们,要夜深的时候去树上才能抓到。

九层山的竹林里、青杠树林里,经常可见三五成群的“飞鸡”在来回穿梭。村民张建梅养了近百只公鸡母鸡,还特意在自家附近搭了几十个鸡窝,里面常有鸡蛋。她说:“我们九层山如今路修好了,水拉通了,娃娃也到学校读书去了。现在来我们九层山买鸡的人很多,他们都不嫌价钱贵。我有时候因为不想卖,故意把价钱喊高点,他们也要。现在我家的鸡蛋我都舍不得卖,准备全部孵成小鸡,把鸡养多点,在家里面也能挣到钱。”

在村民潘向伍老人的家门口,经常有二三十只鸡在庭院里跑来跑去,老人坐在树下,喝着小酒,嘴里哼着听不懂的小调。老人透露,自己喂的鸡从小吃虫吃草到处跑,一年多才长得大。每年都有鸡贩子上门来收鸡,从来不卖。包括儿子带朋友来买,也被拒绝了。“我要留着自己吃,去外面买的没有我们自己喂的好。我们喂的这个品种跟其它品种不一样。以前我们这里以打猎为主,经常抓到野鸡,就自己养,时间养长了,就变成了家鸡。(这种鸡)肉质好吃,炖出来的汤特别好喝,对身体好!”老人话语间很是骄傲。

九层山的“飞鸡”究竟源自何处,已不可考,比较多的说法就是土鸡、老品种,纯正的本地血统。同时,从孵化到喂养,完全是传统方法,没有掺杂一丝现代技术手段痕迹。因为种种原因而形成的“飞鸡”如今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应该是它完全满足了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都市人对心中那已远去的乡村田园、农耕生活的眷念向往吧?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曾经,偏僻闭塞的九层山成为九一组苗族同胞走进现代文明的一道屏障,却阴差阳错保留了独特丰富的苗族农耕文化,以及很多在现代文明中逐渐消亡的物种。当改革开放与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九层大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九一组的苗族同胞一定能在传承与发展中开辟新路,拥抱文明幸福新生活!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