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沃野地生“金”——六盘水市坝区产业发展综述

时间:2021-03-28 15:22:41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坝区里长势良好的羊肚菌。

编者按

2018年贵州省启动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4年时间的建设,六盘水46个坝区伴随着农村产业革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省级样板坝区7个、省级达标坝区21个,累计种植各种经济作物9万余亩,推动坝区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农作物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实现坝区高质量发展。六盘水日报从今日起推出专题报道,讲述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那些事”。

春日的凉都大地,万物复苏,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六枝特区大用镇凉水井坝区,猕猴桃小苗露出新芽,沐浴着阳光雨露拔节生长,遍布其中的农民挥舞着手中的锄头,正为猕猴桃松土、除草、施肥,为了明天的大丰收。

不仅是凉水井坝区,在六盘水市各坝区里的猕猴桃、刺梨、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长势良好,撑起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脊梁”。

在省委、省政府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吹拂下,六盘水市以“于不可为处有为”和“有舍才有得”的辩证思维,将纵横阡陌的坝区打造成一块块载满希望的田野,各坝区农业正朝着建成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迈进。

围绕政策抓调整,调出了主导产业

全市始终坚持把坝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载体、主战场、主平台、突破口,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器”,始终瞄准“优”、“特”、“精”做文章,积极谋划替代产业,凝心聚力大力发展猕猴桃、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

在坝区建设中,六盘水市探索创建了“四个结合”(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与农业园区、与全链条打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和“四良配套”(良种产良品、良田出良产、良法求良效、良酬引良才),扎实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以“五有五率”(五有即有机构专班、有经营主体、有配套设施、有指标调度、有督查通报;五率即土地流转入股率、产销对接率、耕地产出率、农民收入贡献率、产业参保率)调度指标体系,确保高效主导产业落地一个、成功一个、壮大一个。

春日里,一个个坝区如同一个个“大盆景”,鲜花烂漫、游人如织;一个个坝区如同一个个“聚宝盆”,高效作物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壮生长、迎风招摇。田成块,路成网,地平整,渠相通,一个个规范化的现代种养坝区,诉说着变化,孕育着希望。

在六枝特区郎岱镇安乐坝区水产养殖基地里,密密麻麻的小龙虾长势良好。“这些小龙虾都有主了,根本不愁销路。”正在做田间管理的技术人员说。

盘州市旧营乡罗家田坝区,乡政府立足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结合地理优势、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红米产业。目前,全乡共种植红米2500余亩、年产量达1200吨,市场前景看好。

走进水城县野钟乡响石坝区,村民们正在田间忙碌着,有的在犁土,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技术员指导下挖储水池,大家都在为今年烤烟种植做前期准备。烤烟一直是野钟乡的“当家”产业,响石坝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烤烟种植的核心区域。由公司与烟农签订收购合同,发展种植了500亩烤烟,涉及农户55户。

……

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省级样板坝区7个、省级达标坝区21个。累计种植各种经济作物9.01万亩,其中,累计种植蔬菜2.59万亩、食用菌922亩、草本中药材3563亩、水稻1.956万亩、猕猴桃等其他产业3.92万亩。

围绕结构抓调整,调出了市场活力

近年来,六盘水市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始终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质量优先、效益至上,立足资源禀赋,盘活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活力。

坚持“一坝一策”,分类推进坝区调整,对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调得下去、种得上来、卖得出去。

根据坝区发展现状“缺什么、补什么”,结合产业发展阶段“弱什么、强什么”,顺应群众绿色生活品质“需什么、调什么”的原则,确保调出质量、调出效益。

盘州调整旧营罗家田、鸡场坪石头河、新民小石桥和雨那4个坝区种植优质稻4479亩,市场销售价8元/斤。六枝郎岱安乐、落别板照、月亮河隆茂3个坝区积极引进湖北呈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1200亩,小龙虾、大闸蟹产品走俏市场。

通过强化政策激励,牢牢把握资金投入关键,建立了坝区亩产值奖补资金、金融扶持资金、特色农业保险资金“三金”叠加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去年投入坝区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费421万元,对6.07万亩的产业进行了投保,有效解决坝区内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

积极创新融资模式,组建SPV公司,按照农银企产业共同体的模式,以政府资金3600万元为“引子”,带动企业资金3600万元,撬动金融资本10800万元,共计1.8亿元在六枝木岗坝区建设万亩高标准猕猴桃示范基地,拉开了全省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建设帷幕。目前,木岗坝区已获得1.09亿元资金支持,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化4000余亩猕猴桃基地。该项目竣工后,获得投资收益将让利60%给村集体和农户,惠及农户2431户8218人。

为保障已调整种植下的产业能够顺利健康发展,释放出效益“最大公约数”,六盘水市健全坝区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了猕猴桃等7个特色产业和7个粮油作物技术服务指导专家组进行技术指导,做到了技术服务指导全覆盖。

各坝区完善产销对接机制,确保农产品种得出、销得了、卖得好。龙河坝区猕猴桃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直供基地名单,木岗坝区蔬菜基地进入广州市场,大用坝区食用菌进入贵阳、四川、重庆市场,郎岱坝区、啊榔坝区、大河大桥等坝区成为学生营养餐的直供基地。

围绕收益抓调整,调出了真金白银

在各个坝区,通过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推动资源集中、资金集中、劳动力集中,实现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推动产业从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单一种养向融合发展转变,根本上解决基地分散、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的问题。在做强做大产业的同时,让农民在产业链、利益链中找准位置,找到收益。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抓好“农银企产业共同体”,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鼓励集体固定资产和财政资金量化入股,扩大产业项目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农户参与度,让产业发展的效能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效益”。

六枝特区大用镇大用坝区上善和农业公司吸收贫困户到项目区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实行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收一半租金、菌棒交30%定金的优惠政策,为农户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鲜菇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由公司全部回收。当地农户手握好几笔收入: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800元,进厂就业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还有企业按照6%至8%的比例给入股农户的分红。

阳春三月,走进盘州市普田乡啊榔坝区,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开放,驻足赏景的游人、田间劳作的农民,装点着如诗如画的春天。沿着机耕道往上走,遇到正在劳作的村民陈小文。他盘点了一年的“丰收帐”:土地流转入股软籽石榴基地、蔬菜基地,一年有3000元收入;他和妻子常年在基地里务工,一年有2至3万元总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如今,全市46个坝区宛如一个个“绿色引擎”,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未来,六盘水市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坝区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典型样板,提升坝区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孙大方 记者 李 佳 卯 阳 黄雅璐)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