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上,六盘水代表贵州省参加比赛,获得1枚越野滑轮银牌,为贵州省冰雪运动项目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近年来,我市体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市体育工作成效明显。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今年7月,由六盘水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办的2021年六盘水市老年人门球交流活动在黄土坡老年门球馆启动。为期3天的比赛,来自各市(特区、区)、市直机关、厂矿、企业的16支代表队,共125名老年运动员参赛。赛场上运动员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充分体现了我市老年朋友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展现了老年朋友良好的精神风貌。
“十三五”期间,我市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广泛开展健身跑、健步走、棋牌、老年健身等活动项目,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年年有赛事”的良好氛围;社会体育组织不断健全,全市累计培育成立体育社会组织81家,其中单项体育协会51家,民办非企业体育组织29家,全市体育民间组织会员达到14100余人;社体指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建立社体指导员人才库,培训国家社体指导员5984人,扩大社体指导员在各行业、各人群的覆盖面,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向乡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延伸。
为全力开展全民健身设施更新工作,我市将继续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群体成立体育社会组织,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大力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国民体质日常监测,加快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在体育场馆、公园、广场,总能看到众多的健身锻炼者,他们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如今,体育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这是广大市民对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最真切的感受。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建成7个生态体育公园、2个高山滑雪场,建成盘州市体育文化中心体育场、钟山区全民健身中心,国家生态型多梯度户外运动基地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乡体工程”87个、“村体工程”1132个,实现“农体工程”全覆盖,实现78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共建成体育活动场地5249块,人均体育面积达1.77平方米。
目前,为全力筹备省十一运会,我市正加大体育场馆改建力度,建设攀岩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等,满足省十一运会赛事场馆需求。
体育产业亮点不断
全国桥牌邀请赛、全国滑翔伞公开赛、全国公路自行车邀请赛、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马拉松赛、冬季滑雪系列活动等一系列赛事在六盘水的举办,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特别是体育界人士,他们感慨:没想到六盘水这样漂亮;没想到六盘水的体育设施如此健全;没想到健身理念在六盘水深入人心。
建成水城区野玉海耐力性亚高原训练基地,规划建设牂牁江飞行小镇和神雕峡攀岩小镇,318汽车露营基地通过国家汽摩协会五星级汽车营地评审,乌蒙大草原七彩蜗牛、营盘乡康养呼吸小镇等一批汽车营地陆续建成,相继建成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和乌蒙滑雪场。
建场馆,办赛事,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体育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我市在强化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将体育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密切结合,充分利用体育项目、设施等资源,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线路和景区,发展体育旅游业,加快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19年,我市在库体育单位24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户,体育产业总规模22.22亿元(全省占比7.93%)、体育产业增加值9.37亿元(全省占比8.28%),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全省排位第三。
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组建了市冰雪运动队、射箭队、攀岩队、自行车队、皮划艇队、赛艇队、网球队、体操队和射击队,各项目运动队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大型赛事,累计获得省级以上赛事金牌161枚、银牌207枚、铜牌217枚。
为推动体育体制改革,我市成立六盘水市冰雪运动管理中心,出台《六盘水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六盘水市参加重大体育比赛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
建立2个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省级高原人才开发计划项目训练基地、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省级校园足球活动布局学校、10个市级高原人才开发计划项目训练基地,逐步健全竞技体育训练体系。
同时,联合教育部门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为链条的培养模式,确保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发展。成立23所市级体育运动示范幼儿园、50所市级青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0所田径耐力项目高原人才基地学校。
明年8月,省十一运动会将在六盘水举行,我市将以东道主身份,用完善的体育设备、饱满的精神面貌、凉爽舒适的气候,全力打造高水平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中国凉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