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明代隆里守御千户所

发布时间:2020-03-25 09:49:27   作者:江化远   来源:黔东南日报

复建的千户所衙署与观音堂、城隍庙

  ○通讯员 江化远

  在黔东南东部的绿色林海中,坐落着一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事边城——隆里守御千户所。

  隆里守御千户所,位于锦屏县隆里乡政府所在地隆里所。隆里所距县城45公里,坐落在一个盆地之间。走进隆里千户所,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厚重悠远而神秘,是一座充满汉文化“孤岛”现象的奇观,可谓“中原余韵,南疆锦绣”之美称。

  隆里守御千户所,原名叫井巫城、龙标寨、龙里。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唐代属龙标县,宋代属城州刺史杨再思管辖地,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设龙里蛮夷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思安抚司,明代置龙里守御千户所,清代改为开泰县,隶属黎平府,顺治十五年(1658年)始,由“龙”改“隆”,千户守御所更名为隆里所,取隆盛更新之意,民国卅一年(1942年),隆里所拨属锦屏县至今。

  隆里所是明代汉人进入西南少数民族高度密集地区推行卫所制(地方军事组织)在贵州幸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军事所城(现为隆里古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湖南通道一带,惊动朝廷,明太祖朱元璋派他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沿路开山伐木进贵州征剿义军。十八年(1385年),在平定古州吴勉起义后,在隆里屯军留守,设置龙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作为戍守边关的重镇。隆里所因地处要冲,盆坝宽阔,被选为屯军之地,同年黎平设五开卫,下设16所,其中卫城内设6所(即前所、后所、中所、左所、右所、中左所),卫城外设10所(即铜鼓所、新化所、龙里所、平屯所、平茶所、新屯所、播阳所、中湖所、洪州所、黎平所)。隆里守御千户所属外10所之一,派吴德为指挥,井孚为镇抚,率领常备军60名镇守。实行一人在军,全家同往,亲属随军来到隆里,其户口列入军籍称为军户,负责管辖当地的军政事务。

  隆里守御千户所辖11屯,即寨杜屯、寨扒屯、郭寨屯、四所屯、八所屯、界头屯、巴开屯、金竹屯、刘家屯、苏基屯、密岩屯。诸屯均在隆里乡和黎平敖市、高屯镇境内,有相当部分现不知所踪。屯军世代为兵,子孙世袭其职,三分戍守,七分屯种,有警则战,无事屯田,以兵养兵。千户所下辖各地驻有旗军、屯军两种。旗军由朝廷拨发军饷,屯军则有自己屯田自种自给,每户屯军屯田24石,再加上6石为冬衣布花之费,共30石约5亩,屯军自种自食。

  洪武三十年(1397年),婆洞(今启蒙镇)林宽率领侗民起义,攻陷龙里,军民逃散,朝廷增派大帅楚王朱桢,副帅湘王柏入所。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又从五开卫“拨军下屯”,加强千户所,又派13名官员和360名兵士重新驻扎隆里,按官职分给田地,当地人把这13员官户按姓氏和官衔编成三字经民谣流传至今,“陶姚王,鲍尹张,七百户,加所王,三千户,江李杨,镇抚胡,都司庄,指挥一,是东王,乃官户,共十三”。也就是说,当时隆里所有七个百户,三个千户,一个镇抚,一个都司官员,一个卫指挥使,都司官员和卫指挥使不驻所,但在所有田地。其军事职能主要是负责监控周边的土司,形成“军政分开,土流并治”。

  隆里守御千户所驻地在正阳门蜈蚣街头观音堂中心地段,坐北朝南,是东西南三个方向,三条大街为城内交通的主要干线。三条大街又分为六条巷道,街道的交叉处不为“十”字形,而成“丁”字形,因“十”与“失”谐音,为军事城池所忌讳,“丁”则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同时“丁”字路,可造成街巷错综复杂,利于巷战。再则,“丁”字形街道,将城内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民区,当地人称为“三街六巷九院子”。这些街巷,一流入街,一洞出水,两边有阴沟,以东西南三条大街为中轴线,千户所衙署为结合点,四通八达,像一条山脉贯穿所城,构成规划独特,具有京城韵味的布局,很多人对所城的迷恋就是从这些街巷开始的。

  隆里千户所由于饱经战乱之害,后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毁坏重茸,在原址上改千户所官署为观音堂大庙和城隍庙,以祀祭神,形成神权、道、佛融合的独特建筑形式,以保佑所人平安,不再发生战事。

  隆里所虽然经历600多年的岁月沧桑,至今仍保持卫所制的军事防御功能,城防体系的建筑格局。所城的平面布局略为正方形,占地48174平方米,是一座能战能防的军事城池,其防御体系十分缜密,城周三里三分(约1500米),建有护城河、吊桥作为防御屏障,历史上在抵御外敌入侵和盗匪骚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城壕深一丈,城垣上有跑马道、垛口,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城门上设有戍楼,架设炮台,供作战时守哨瞭望之用。每个城门设两道门,又在门洞前方筑有一堵墙,出城门洞后转90度弯在出一道门到达城外,俗称“勒马回头”(即瓮城)。“勒马回头”,从战争的角度讲,则可有效地限制攻城者在正面开展进攻,迟滞敌方的行动。由于两条轴线相交,构成一组四合院,进入四合院如同进入迷宫,给人以惊恐,不敢久留,只好策马回头,这种明通暗堵,虚虚实实,暗设机巧,是隆里千户所城在防御功能上的独创,在全国古代营造城池的瓮城上是少见的。历史上隆里发生征战城池遭劫时,就出现了许多次敌军人马在城门不知路踪“勒马回头”的情况。但唯有北门闭而不开,为能在战时紧急撤退。古时在北门城墙内建有一条100米长的暗沟通向城外,这条通道,直到民国末期才改变。

  隆里千户所城,据隆里《龙标志略》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城内住户军民三千七,城周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凡食货之所需无不便”,反映了当时隆里的繁华景象。内有古街、古巷、古井、鼓楼、古祠、古庙、古桥、古宅等100多处,主要归纳为一署(千户所衙署),二院(龙标书院、陶家大院)三阁(状元阁、玉皇阁、外玉阁)四桥(状元桥、西江桥、云程桥、鹏程桥)五楼(东鼓楼、南鼓楼、西鼓楼、北鼓楼、戏楼)六巷(王家巷、江家巷、姚家巷、陆家巷、铁家巷、挑水巷)七祠(龙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江氏宗祠、陈氏宗祠、胡氏宗祠、杨氏宗祠)八景(五骢春晓、文笔流云、洪钟松涛、龙潭虹影、金星夕照、禹门残雪、凌云瀑布、龙溪夜月)九院子(即九个居住区域的南门赫门楼王家院子、西门董家坡董家院子、张所街张家院子、鲍所街鲍家院子、北门胡家院子、东门街施家院子、底下荫艾家院子、南城外钱家院子和陆家院子)十庙(城中心观音堂大庙、大庙右侧城隍庙、东街头文庙、西街头武庙、西北角木马庙、西南角二郎庙、东鼓楼旁飞山庙、东南角武显庙、南城外杨乾庙、真武山上真武庙)等。这些寺庙都分别供奉有十八罗汉、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城隍菩萨、二郎菩萨、玉皇菩萨、文昌菩萨、财神菩萨等。还有“四有四好”景点,“四有”即东有五马奔朝,南有细鱼踩桥,北有螺丝阻水,西有平水架桥。“四好”即好个灯盏漏了油,好个将军砍了头,好条青龙断了颈,好个美女梳了鬏。这些所城旧景都完整无损地向人们讲述着过去丰厚沉淀的历史和一个个陈旧而鲜活的故事。

  隆里作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集图腾与宗教,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古代典型珍贵军屯遗存,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典范。难怪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和该国著名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教授和我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及建设部门的专家学者,省州党政有关领导到隆里考察后,都对其军屯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意义,人文价值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由衷的赞美。随之,隆里199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项目“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2006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古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随着当地政府的不断投入加以保护开发,隆里千户所将会更加吸引世人的眼光。

相关热词搜索:院子 鼓楼 宗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