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去年以来,黎平县蒲洞村充分依托林下资源优势,加快林业转型升级,发展茯苓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使茯苓这个原本长在土里的“土疙瘩”,成为了当地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近日,雨过天晴,记者走进黎平县蒲洞村茯苓种植基地,看到村民们正在将去年种下的茯苓采挖出来,准备上市,基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茯苓产业见效快,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也试着去种。目前茯苓收购价在11元至12元每公斤,比往年高很多,前景非常好。去年种植茯苓收获了5000多公斤,让我干劲十足。”聊起去年的产值,蒲洞村村民吴建权笑得合不拢嘴。
有着二十多年种植经验的林发有是蒲洞村茯苓种植大户之一,2020年得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的他,扩大了茯苓种植规模。
“茯苓的药用价值高,效益快。现在第一批收下来差不多一万多公斤 ,今年价钱又好,预计能收获茯苓两万公斤左右,产值可达十五万元。”林发有笑着告诉记者。
为实现茯苓种植规范化、科学化、产业化,蒲洞村通过大户带小户,让有经验的大户带着村民干,村民不用担心销路、技术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把自己所有茯苓栽培和管理技术都教给了村民,手把手耐心指导他们,带动大家一起产业致富,现在村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林发有幸福地说道。
随着林下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用工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村民们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在基地务工学到种植技术谋发展。
“去年因为疫情,没能出去打工。来到基地务工后,一天能拿120元钱,一个月下来也有好几千元。现在不光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免费学到技术,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蒲洞村村民吴远生笑着说。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茯苓产业带动全村180名劳动力就业 。2021年,我们准备发展林下黄精一千亩,让村里的经济更上一层。”蒲洞村村主任杨胜明说道。
蒲洞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侗族文化底蕴浓厚,民风淳朴。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整合资源,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脱贫致富模式,由党支部和合作社牵头,积极发动群众发展林下种植使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绿色有机发展,给村民带来长期的经济收入。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李春梅 吴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