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欢歌踏征程——岑巩县城搬迁二十年领航新生活

时间:2021-03-17 11:58:46 来源:黔东南日报

图为岑巩县大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周文政 摄)

○周燕杨元彬

“岑巩是个好地方啊!山清水秀好风光,健身老人把歌唱,座座山峰披绿装,党的政策真是好啊!”

每天下午,80岁的张凤香老人都会来到新兴氵舞 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消遣,和老年朋友们一起吹拉弹唱、下下棋、打打牌,晚上再回家与子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生活有滋有味。

生活惬意,日子如歌。在20年前,这是岑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岑巩县城原驻地在思旸镇龙江村,四面环山,地势狭窄,地处低洼盆谷之中,年年受洪灾威胁。现年88岁的刘银凤老人,在老县城生活20多年,对老城的生活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那场大洪水,不仅冲垮了煤厂、县委宿舍楼和邮电局宿舍楼,粮油仓库也全部淹没。”

嘴里一支烟,从街头走到街尾。这是20年前,岑巩人用来形容县城的一句自嘲语。位于思旸镇龙江村的老县城犹如一个戴着贫穷落后身份的紧箍咒,不仅禁锢了岑巩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也限制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拉开城市骨架网建设百姓宜居城

思旸镇新兴村位于黔东南州、铜仁市、湖南省怀化市的交界地带,是贵州省向东发展和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必经之路,区位优势好。

这里有湘黔铁路、320国道、高等级公路、氵舞 阳河穿城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平缓,城市发展余地大。

经岑巩县委、县政府集思广益,统一意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该县就有“搬家”的想法,搬迁新选地址为思旸镇新兴村,并上报省委、省政府,黔东南州委、州政府。

1999年1月,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批准岑巩县四大班子在新兴增设办公点;1999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岑巩县党政机关从思旸镇龙江村搬迁到新兴村。

将近三年时光,在2001年2月24日这一天,新兴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二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县城搬迁庆典。自此,岑巩人告别了千年思州府治地龙江村,揭开了岑巩县在新世纪发展崭新的一页,开启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历程。

岑巩县紧扣以人为核心的宗旨,抓紧招商引资,按照依山就势、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文化多元和城乡统筹的特色新型城镇化带动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城郊外围无耕地、无搬迁、无林地“三无”土地潜力,以规划龙头为抓手,加快规划编制。

先后有了县城总体规划、岑巩经济开发区总规划、城乡商业网点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设计、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等,城市“骨架”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在完善。

中心城区形成了以新兴综合功能片区为城市核心区域,思旸旅游发展片区、长冲湾工业发展片区、龙江河旅游休闲景观带、大榕居住片区,七里冲工业组团、大有配套居住组团的“一带四区两组团”和“产城互动”城市的发展新格局。

2011年以来,岑巩县通过科学规划、向山要地削山填谷、盘活闲置土地、引进外商投资推动房地产开发建设等措施,相继推出了大小44个房开楼盘,实现土地出让金4.7081亿余元,固定资产投资53.39亿余元,建筑业产值30.21亿元,上市商品房181.73万平方米,售房备案162.87万平方米,打造了县城外围组团标志性建筑群,推进城市扩容发展、提质发展。

现在楼盘多了,配套设施、环境绿化都很好,人们不仅有了更多的选择,住起来也舒服。打造产城宜居城市,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让市民生活更便捷,真正实现了享受生活。

截至目前,新兴城区实施廉租房1842套,公租房4534套,棚户区改造7104户,圆了群众的安居梦和幸福梦。

如今,岑巩新县城也是一条主街贯穿,属于狭长的城市。

便捷出行看四方扬帆起航再出发

新兴城区随着产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岑巩县以项目为抓手,坚持路网规划建设引领,着力优化路网布局和结构,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今天交通便捷出行大幅度增长。

新兴城区新建道路52.56km(不含工业园区),“白改黑”改造升级道路21条8.6km,人均道路面积从2010年6.97㎡增加到13.9㎡。同时,该县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开通城区公交“便民车”,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设置,实现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城区路网基本实现“成环成网、互通互联”,群众出行很方便。

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718.1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国道3.6公里、省道152.147公里、县道322.52公里、乡道476.605公里、村道613.661公里,通组公路1145.838公里,公路密度为178.95公里/百平方公里。

二十年一转身,回望来时路,以前在老县城少地方玩,休闲就是逛逛菜园,去桥上站站,操场坝走走,始终没有一处供人们休闲放松的去处。而今生活在新县城,文化广场增多了,体育场所也建成了公园,河滨大道也是绿杨低垂,城市也闹热了。

总感觉得到,该县是按照“民生优先、发展优先”的总体原则,把现代城市以人为本、融入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贯穿在城市规划全过程中。进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品位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一座山水园林休闲城。

“十一五”以来,该县投入约15.4亿元,完成体育公园、文化广场、休闲广场、生态公园、公共汽车站、县城污水处理厂、黔东职业技术学校、第四中学、外环西路、城区道路“白改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实施新兴城区及城北新区环境提升工程,建成横贯新兴县城全长3.6公里的滨河路景观工程,新建新兴城区及城北新区景观提升工程全长13.7公里。

新兴城区新增绿化面积5.3公顷,人均公园面积9.02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从“十一五”末的4㎡增加到46.08㎡,绿化率35%以上,初步形成了“产、城、景”互动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不停步,新兴城区建设不停息。规划面积从130.3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27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从4.8平方公里增至58.94平方公里,县城建成面积从3.4 K㎡增加到11.3K㎡。城区血肉需饱满,群众生活才越来越幸福。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