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台:畲族风情 质朴传承

时间:2021-03-31 10:28:26 来源:黔东南日报

人物名片:

吴光台,男,1944年3月生于麻江县宣威镇岩莺村,畲族粑槽舞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由于精通粑槽舞,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村里或周边村寨只要有老人过世,他都被请去主持冲粑槽,现在仍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目前吴老已收徒30余人,使畲族粑槽舞的传承后继有人。

在畲族的民间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是畲族的粑槽舞。它是畲族独有的一种丧葬舞蹈,集祭祀、娱乐为一体,有一套固定的节拍和跳法。舞蹈时,将粑槽反扣在地,用木棒冲击粑槽底部,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由于跳粑槽舞是一项高强度的剧烈运动,起初仅限于男性参加。

吴光台虽已年过古稀,仍须髯飘拂,精神矍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寨老。如今他虽然已经不再跳舞,但是他指导的岩莺粑槽舞队,个个身怀绝技,尤其是舞到酣处时,只见棍棒翻飞,鼓声粑槽声震天,舞者大汗淋漓,甚为壮观。充分体现了畲族人豪放的性格以及畲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和畲族精神文化。

据吴光台介绍,粑槽舞畲族语称之为“嘞杠”,主要流传于麻江县原杏山镇六堡村、营山村、中山村、仙鹅、坝寨、偿班、仰鼓以及宣威镇岩莺村、黄莺村等畲族聚居区。

粑槽舞在畲族人中流传已达400多年,源于一个悲壮的传说:畲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赖(音译)的人,因能征善战、武艺高强,当时的朝廷因惧怕畲人造反而设计将其诱杀。在其葬礼上,族人义愤填膺,将粑槽反扑在地,用木棍冲击粑槽,喻义要将朝廷颠覆并进行冲击(在南方语言中“槽”“朝”是一个音)。从此,冲粑槽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活动进而演化为一种丧葬舞蹈,跳舞时也不仅仅是冲击粑槽,还按照一定的节拍,用木棍与木棍相互击打,以示继承祖先的武艺。

粑槽舞一般只用在去世老人的葬礼上。活动时间为死者下葬的头天傍晚至下葬之前。畲族地区,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小坝子,粑槽舞就在坝子里跳,而死者就用棺材陈殓在正堂中。

一般跳粑槽舞的程序由祭祖、跳舞和结束三部分组成,参加人员仅限男人四名,但具体谁跳并不固定,凡会跳或想学跳者均可轮换上场。粑槽舞的分工为击木鼓、铜鼓各一人(多为老者),冲粑槽跳舞为四人(多为青壮年),必须在木鼓的指挥下进行,而打击木鼓有一套固定节拍,大多以口诀的形式代代相传,时而击鼓面,时而击鼓身。击鼓面时,跳舞者用木棍冲击粑槽底部,击鼓身时,跳舞者用木棍击打自己左或右跳舞者的木棍,往往有跟不上节拍的要被同伴用木棍打在身上,引来旁观者的一阵哄笑。

整个舞蹈分为上下各12小节,在每一节终了时,要按其节次绕粑槽转圈,同时以棍相击。一般跳完一次需要一个半小时,所以一般体力不支或手脚不灵活者往往望而却步。跳舞一直要延续至深夜,有时甚至到天明,在送亡人上山前还需再跳一次。最后一次跳完,舞者需合力将粑槽翻回来整个过程结束。

粑槽舞以生活器具粑槽作道具,击声古朴,舞姿粗犷。该舞虽然限定人员,但只要是男子均可轮流参与,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粑槽舞已经成为畲族人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如今除特殊场合,不需要再念祭词,“这是最大的区别。”

畲族人没有文字,其历史变迁除了口传身授之外,多在粑槽舞等习俗上体现,因此,粑槽舞不仅是畲族人的精神纽带,而且还是畲族人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畲族粑槽舞传承以口诀和身教传承为主,本族的人只要勤学,有悟性者均可学,多在聚居地内同族老少间传承。在吴光台等传承人的推动,粑槽舞也渐渐进入校园,从庄严神秘走向大众娱乐。但在吴光台看来,选上一个真正的传承人仍需多重考验。“要内心真的热爱,有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神,才能成为我的弟子。”

如今,虽然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和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流行文化的渗入,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的转移,畲族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但吴光台仍相信能找到那样的接班人。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康莉 潘皇林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