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黔南州以城镇化带动战略为引领,规划指导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速黔南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质的飞跃,城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合理,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面貌及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黔南州将加大绿色发展,开展绿色城市建设、绿色社区创建和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加大城镇精细化管理,狠抓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宜居、创新发展的绿色黔南。
绿色发展启新程
开展绿色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黔南州将以“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发展”为重点,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在绿色建筑、基础设施、历史文化保护、绿色建造等方面,着力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宜居、创新发展的绿色黔南。
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着力解决好垃圾分类清运,分类处置问题,率先在州直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推行按照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的强制分类,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全面建立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验收挂牌制度,基本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质量明显提升;科学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恢复城市自然的风道、水道,构建城市绿道,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治理污染土地。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结合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制度,促进社区节能节水、绿化环卫、垃圾分类、设施维护等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营造社区宜居环境,优化停车管理,规范管线设置,加强噪声治理,合理布局建设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健身设施;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安保、公共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监测等数据信息;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发动居民广泛参与,力争60%以上的社区达到创建要求,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
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完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制度、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等。到2025年,新建绿色生态城区、绿色生态小区、计容建筑按照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的比例达到4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实现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精细管理强保障
“十四五”期间,黔南州将着力加强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着力加强体制机制保障,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使城市管理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积极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新要求,有序推进建设、房屋、交通、市容绿化等方面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释;转变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县、街道、社区管理服务责任,推行物业管理,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和机制,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意见反映渠道,推动城市治理社会共治和阳光运行;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依托县(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系,继续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内容和范围,持续优化网格化管理标准和流程,形成标准明确、管理规范、联动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监督体系;优化升级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加强智能决策技术应用,发挥信息化、智能化在改进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提升治理能力水平方面的支撑作用。
推行市政设施市场化管理。完善市政设施修复机制,建立健全市政设施、窨井盖等市政设施信息档案,实行维修基金制度,各市政设施、窨井盖等市政设施权属单位向运营公司交纳维修基金,运营公司建立日常巡查和应急处置维修机制,确保及时高效维护和更换;强化城市保洁,完善道路扬尘污染防治机制,规范作业服务流程,合理配置工艺,不断提升道路机械化保洁水平;强化公共水域综合整治,加强河流、湖泊、池塘、沟渠等各类水域保洁,逐步恢复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推进清淤疏浚工作,保持水体洁净。
开展智慧平台建设。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为主线,开展“智慧建管”“智慧城管”“智慧房管”建设,着力探索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及管理效率,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环境问题,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房地产管理服务。
开展完整社区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围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立完善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确保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按照《完整社区建设标准》的要求,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抓好城乡社区的规划、整治和建设,打造“完整社区”;抓好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的建设,打造人居环境走廊;打造黔南城镇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补齐短板绘新卷
“十四五”期间,黔南州将积极开展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摸底调查,抢抓中央和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机遇,统筹全州城镇道路新建与改造、城镇供水、旧城改造、园林绿化等多方面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储备,为“十四五”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建立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向上项目争取力度,为全州“十四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采取“容缺后补”机制,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对实施的项目实行对标、对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解决城镇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问题。
大力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以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积极申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按“先解决房屋安全、后考虑功能提升”顺序因地制宜开展改造工作,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通过难易结合、捆绑打包等方式将零散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集中组织实施,提高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率。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健全,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持续推进乡镇环境整治。按照绿色发展和分类推进的原则,强化乡镇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各类项目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在乡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乡镇环境综合治理,在全面确保解决建制镇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逐步扩展到乡镇下辖的社区,在2025年底全州87个建制镇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各社区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也相应具备。
“十四五”期间,黔南州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按照“四不摘”的要求,对因灾受损或其他原因的农村危房继续纳入县级财政补助改造范围进行危房改造;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庄探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村,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经验,通过示范先行,带动全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