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罗甸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1-03-26 11:19:10 来源:黔南日报

近年来,罗甸县为推进农村123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景观旅游村镇,支持旅游特色村发展,同时不断提升乡村公路,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旅融合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为做好“旅游+”融合文章,促进康养旅游持续升温,该县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体造势、和合共生”的融合发展理念,促进“体旅、农旅、渔旅、文旅、商旅”融合发展。据统计,2020年,全县共接待国内过夜游客31.92万人次,同比增长14.61%。其中,省外过夜游客人数8.29万人次,同比增长25.36%;省内过夜游客人数2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7%。

“十四五”期间 ,“农旅结合”之路该怎么走?

“就是要通过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罗甸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是做好“旅游+农业”或“农业+旅游”的文章,把握两个重点,一个是打造环湖果旅一体化,沿着玉湖公园,通过环湖路,形成一个县城——茂井桃源新村——沫阳大小井——县城的闭环;一个是逢亭纳上——上隆——木引花果山。

上隆村:农旅融合“唱享”新生活

“三月上山采茶忙,上山去采茶叶忙,茶叶采在口袋里,我拿去家中煨来尝……”在上隆寓农山谷景区的春茶采摘现场,游客们正拿着采摘工具,分散在碧绿的茶园里,尽情体验采摘的快乐,有的游客还唱起了山歌。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片茶园主要是供景区游客进行采摘体验,游客在活动中采摘的新鲜茶叶,可选择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成茶叶或者特色美食,然后带回去。“发展理念立足于生态、养生,把这里搞成一个康养中心,以康养生态、农业发展综合为一体。”景区负责人黄光建告诉记者,该景区建于2013年,于2017年开始营业,是一家集种、养、加工、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景区。

目前,该景区周围有茶园2000多亩,柚子林800多亩,林下养殖生态土鸡1万多羽、生态猪700多头,同时建有生态加工厂。景区内有农家休闲中心和多功能培训会议室等,45间精品民宿及野外露营,能容纳200余人,每年为全国各地上万名游客提供“从田间到餐桌新鲜直供”的完美体验。景区自2013年建设以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每年为当地解决稳定就业30多人。

一直以来,该景区依托原始茶林和柚子基地,以及山上纯净的山泉水,立足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俗文化等,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旅游业态。如今,来到上隆寓农山谷景区,游客不仅能观光、体验山泉泳池、乐趣采摘、溶洞烧烤、林下捡鸡蛋,还能住精品民宿,体验篝火晚会的狂欢。

大井村:村民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与上隆寓农山谷景区不同的是,沫阳镇大小井景区则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通过引导和鼓励村民开发水上竹筏和开办农家乐等方式,让当地村民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共享农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大小井景区,一排排凤尾竹沿河矗立,在给景区增添绿意的同时,当地村民也会将自家管护的凤尾竹做成竹筏,常年做起摆渡游客的生意。

“我们有70家划船 ,分成两班,每班有30多户,一班半个月 ,到节假日,游客多,大概有两、三千块钱左右。像这几天是淡季 ,平均一天也有100多块钱 ”。谈起发展景区经济对群众收入的带动作用,大井村村民黄继忠笑呵呵地说。

听了黄继忠的话,村副主任黄安补充说:“我们大井村依托自然环境优势,景区里现有13家农家乐,8家民宿,加上竹筏经营和卖应季蔬菜、水果等,年户均收入可达2.6至2.8万元左右。”

“景区总面积38.3平方公里,呈组团状分布,由90多个溶洞、约1.2平方公里的坡贡石林、数个大小天坑以及大小井河流组成。”记者在景区内看到,两条河水从源头的喀斯特岩洞中涌出,清澈碧绿,宛如一方碧玉,流淌数十米后交汇在一起。水岸边古榕树遮天蔽日,凤尾竹青翠欲滴,错落有致的布依族农舍、阡陌纵横的田园、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绿毯似的草地,与古屯堡等历史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大小井总洞穴很多,有‘东方洞穴博物馆’的美称。最主要的洞穴有响水洞、狮子洞、月亮洞、天德洞、芭蕉洞、焉家洞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村民在依附景区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景区的保护,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