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福泉仙桥: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1-04-27 10:41:58 来源:黔南日报

四月,福泉市仙桥乡,田野植物奋力拔节、林间生灵活泼跳跃,百鸟鸣唱、万物生机勃发。

85年前,红军长征抵达仙桥乡,由此让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朴实之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有仙桥江边牛渡架设浮桥遗址,有红2军团、红6军团在仙桥会合的足迹,留下仙桥会师遗址。这里,见证了磨难面前百折不挠、面对险阻英勇奋斗的红军奋战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记录下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痕迹。

85年后,我们在这里回顾历史,重温红军的壮志情怀和革命精神。

驱车沿着水泥路蜿蜒前行,便来到了位于仙桥乡大花水村江边苗寨,在清水江的仙桥江边牛渡,站在江边望去,潮平两岸阔,青山夹碧江,风景甚是壮观优美。

1935年4月6日,继4月4日下游谷汪深河湾清水江新渡口架设道浮桥之后,红1军团红2师6团又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到江边牛渡架设第二道浮桥,进入平越(今福泉)县境。

“牛渡上游约1000米是福泉、龙里、开阳3县(市)交界的两岔河,下游约500米处是大花水电站,由于电站蓄水,如今江面已变宽。”福泉市档案史志局原副局长贺建飞告诉记者。

1936年1月26日,红2军团攻占平越县城后,在县城“略事改编”,于27日清晨离开平越县城,往仙桥方向进发,途经粑粑箐时,与从牛场方向经山药冲过来的红6军团各路部队会合,前往仙桥。

粑粑箐位于福泉市西部,在龙昌镇和仙桥乡之间,隶属仙桥乡仙桥村。时代变迁,昔日红军汇合的三岔路口,见证着这里的沧桑巨变。

“路口斜对面的小洋房,就是我家。你们看到的这些砖房,那时候都还是木房子,路也还只是泥巴路。”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80岁老人张荣吉,早已将那段历史熟记在心,发生在自家门口的这段故事,他更是感触颇深。“红军当年就是在这里会合。”指着眼前的路口,张荣吉告诉记者,粑粑箐古为牛场经仙桥上贵阳的通道,至今古驿道尚存,虽为交通要道,曾经也只是不宽的石板路,如今路越来越好,走出去的大学生与进来的商人更多,村子也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时过境迁,粑粑箐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看着如今脚下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路旁鳞次栉比的洋气砖房,沿路类型多样的小商铺,车辆来来往往很是热闹,村民在房前摆谈拉家常,话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昔今的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红军舍身奋斗换来的,革命先辈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传承下去。”张荣吉说。

驱车片刻,记者来到会师遗址仙桥鸡场街场坝,眼前这片红色的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写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会师广场”的石碑翔实的文字介绍这段历史,红军会师雕塑,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述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跟着村民涂顺祥的脚步,走在当年红军长征的石板路上,一边走一边听,思绪也不禁被带回85年前。脚下,是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眼前,是罩着烟火气的村子。沿路两边楼房林立,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已光滑发亮。

“现在的幸福新生活,是当年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得来的。”涂顺祥说。

从仙桥江边牛渡架设浮桥遗址,到红2红6军团在仙桥会合之地、仙桥会师遗址……一个个红色遗址,串联起这里的革命历史,播种下红色基因。如今继承红军精神,仙桥也走上了自己的脱贫致富奔小康长征路。

据了解,接下来仙桥乡将发扬红军长征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产业、壮大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绘制出“十四五”时期苗乡发展最美新画卷。

(记者 朱丽 蒙帮婉)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