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朱丽 蒙帮婉
飘扬的红旗、红军的彩绘、历史的石碑……走在龙里县谷脚镇观音村,弥漫着浓浓的红色气息,革命老区与时代发展、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碰撞产生的反应,滋生出一个活力四射的新农村。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耕地贫瘠,怎么能吃饱饭是每天想的头等大事。”谈起曾经的贫苦日子,观音村村民黄启萍滔滔不绝。
村民王光英说,以前的土墙房,陈设简单,天下大雨屋下小雨,还要用盆接水,屋里湿一地,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曾经的穷苦一去不返了。
观音村,一个有着著名历史痕迹的革命老区。
1935年4月8日,红三军团在倪儿关以西的黄泥哨与滇军孙渡部的鲁道源旅遭遇,进行长达四小时的激战,击退敌人后继续向贵阳城郊机动。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在观音山遇到敌人的阻击,英勇的红军与敌展开激烈的战斗,击退敌人的多次反扑,占领了观音山阵地。至此,湘黔公路被黄泥哨至观音山段被红军先头部队牢牢控制,保证了红军大部队由此西进云南,北渡金沙江,向革命的圣地——延安挺进。
“那年冬天,红军先遣侦察小分队前往观音山执行侦察任务,还在我家以前的老房子里住了几天。”指着眼前的大院,观音村村支书赵文林说。老房子依旧,高层砖房旁,如今已被打造成了供游客食宿的“颐园食府”。
观音村,还有很多“颐园食府”,那就是大小不一、功能多样的农家乐。
观音村位于贵阳东部、龙里西部,谷脚镇南部,紧靠贵新高速、贵龙大道、210国道、贵广高铁,距省城贵阳12公里,距龙里县城5公里。
赵文林说,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用好红色名片,如今观音村发展起特色农业、服务业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助力大家走上全面小康路。
“塘坊红军路驿站一朵菌子的故事,一道粗粮的餐馆”,在一条三岔路口旁,铜牌上金色字体,门口梁上铺满茅草,两边各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里,就是黄启萍家的农家乐。
“现在我们村发展旅游业,建起很多农家乐,食用菌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结合红色文化,我们给农家乐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红军,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观音村发展越来越好,更多人知道。”黄启萍告诉记者。她以前在家种地干农业,也曾在浙江打工,如今村里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人回乡发展开起农家乐,大家的生意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红色为引领,绿色为发展,新时代的革命老区人民在崇山峻岭间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森林覆盖率高,松林密集。观音村现有主导产业为野生菌和折耳根等特色蔬菜种植。在巩固野生菌、折耳根、林下冬荪、刺梨等支柱性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利用良好区位优势,由村级合作社运作出租野生菌市场摊位及门面,每年净收入40万余元。
“目前我们有4个收购点,雇佣村民在各收购点收购村民采摘的食用菌,当天收当天发车卖到湖南、昆明等地,一天平均有两三千斤。”王光英和她的丈夫杨支华是塘坊寨的食用菌收购大户,她说,他们在村里收购食用菌已12年左右,收购范围不仅是本村,还覆盖周边村寨。
目前,观音村全村开办近40家农家乐,每年可盈利10至15万余元,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了群众多渠道增收致富。
塘坊红军路驿站旁,就是红军路。
“当年塘坊村民带领红军走过这条路并在周边驻扎了一晚,为发扬好红军精神,我们就把此路取名为红军路。”指着眼前的水泥路,赵文林介绍道。
驻足塘坊,“红军路”周边砌砌了很多新砖房,路边的围墙上,都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图和“传承红军精神推动塘坊实践”等标语。
赵文林介绍,自2018年10月全县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来,观音村不断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围绕“三业”(即发展好公业、实施好产业、经营好家业)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配齐人、建平台、立制度,在建立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完善志愿服务六步工作法,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围绕“家业”、“产业”、“公业”“三业”抓实践新路子。
目前,全村创建了桥头堡志愿服务队、结对联亲志愿服务队、红色观音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实现线上注册志愿服务者182人,线下志愿者800余人,实施示范村寨创建4个,发展长效产业6个,选树实践典范122人,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