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武聚精会神雕刻红军帽
刘吉武正在创作作品《峥嵘岁月——1995》
木屑四处飞溅,伴随着木雕工具的缓慢移动,精雕细琢之下,一件鹑衣百结的军大衣初见雏形……这位“草根艺术家”就是刘吉武。
“你看这个补丁破破烂烂的,补了一层又一层,还有这个棉花也都是陈旧了的。在这件军大衣上,我特地在衣服补丁、衣领这些位置做旧做烂,希望看到这件军大衣,就能想起以前的峥嵘岁月。”“刘吉武边说边雕刻起手中的军大衣。
在刘吉武2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满了茶马古道、吊脚楼、苗族姑娘、小背篼、足迹等神形兼备、细腻娴熟的木雕作品。
2000年12月,刘吉武怀揣着锻造自己、报效国家的梦想应征入伍。爱上雕刻技艺,也是在军营时开始,在入伍第二年,他毛遂自荐当上连队文书,就地取材拿黑板当画板,每天起早贪黑画了擦、擦了画,还把每月的津贴全部用来买画笔、颜料及绘画专业书籍。见他如此痴狂,连队专门腾出一个小房间作为他的画室,方便创作。
2017年4月,刘吉武选择了退役。在部队服役16年,多次获得优秀士官、三等功等表彰。退役之后,他更是将业余时间全都放在对艺术的追求上,先后自学了油画、国画、书法等,还利用休假四处拜师学艺。
2003年,刘吉武开始涉足木雕技艺,经过多年的磨炼,技艺逐渐精湛,其多件作品反映乡村、乡情、乡愁,深受观众喜爱和赞赏,且多次获奖。如今,刘吉武从一名退役军人,变成了“草根艺术家”。16年的军旅生涯,在刘吉武的生活和作品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铁血印记凝浩气,红色传统耀千秋。伫立在刘吉武刚刚创作好的木雕作品《峥嵘岁月——1995》前,仿佛让人回到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木雕艺术魅力一览无余。
在创作的时间里,刘吉武夜以继日地拿着刻刀在树根上不停地雕琢,精益求精,力求把原物上的衣领、衣袖、襟角、外层、里衬等,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特别是那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补丁。半个月时间里,军大衣在刘吉武的手中缓缓呈现出来。
这军大衣创作的原型,取材于之前刘吉武看到的新闻报道——《一件军大衣,296块补丁》,由曾经和王震将军一起进疆的老军垦战士王德明,在1995年捐献给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里外打了296块补丁的军用棉大衣。
“当时看到这篇报道时我的心灵很震撼,一心想着要把军大衣的立体效果呈现出来,让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再加之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也希望为新中国献上自己的一份礼物。”谈及军大衣的创作,刘吉武说,希望通过将红色记忆与根雕艺术相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
据了解,刘吉武创作的木雕作品有《足迹》《一将功成万骨枯》《老兵》《乡愁》《铁甲雄风》《小背篓》等,每一件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大奖。其作品《强军梦》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2017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首届“万清堂”杯全国木雕艺术大赛中,创作反映长顺民族文化元素和背篼干部精神的作品《小背篓》荣获金奖。
除了军大衣这件作品外,刘吉武还以红军帽为原型创作了“红色”作品。峥嵘岁月,时光虽逝,红色记忆依然。在刘吉武创作的众多木雕作品中,呈现出了对党对国家浓烈热爱,对军人军队的特殊情感和对老红军精神的崇敬和传承。
文/图 宋恒婷 邓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