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黔南正值颜值巅峰,举目远眺,层峦叠翠,水清河畅,“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的美丽风景随处可见。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黔南矢志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步伐更快
在独山县上司镇,原本贫瘠的荒山上,一排排光伏面板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蓝光,犹如一朵朵蓝色的“向阳花”奋力生长,把丰富的太阳能转换为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近日,罗甸县也传来了好消息。50亿元地面光伏发电基地项目落户罗甸,该基地规划建设光伏项目12个,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煤耗约50万吨,相应碳减排量110万吨以上。
据了解,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罗甸,光能优势尤为突出,目前已建成并实现全容量并网的光伏电站共有18个,总装机容量159.8MW。向光而生、逐风而行,罗甸正以清洁高效电力为首位产业,积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机遇,推动形成水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四电”齐头并进的现代能源产业格局,努力打造成为区域性新能源产业基地。
在荔波县泰龙西苑,摆放的智能垃圾箱格外显眼,居民正拎着大包小包废纸和垃圾按照分类窗口投放垃圾。今年以来,荔波县运用大数据打造智能垃圾分类试点,建成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建有智能垃圾分类试点20个,覆盖县城9个住宅小区和大小七孔景区,为扮靓荔波旅游城市“颜值”加分。
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之一。今年以来,黔南在坚定不移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大生态产业的招商引资,一方面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对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狠抓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产业,着力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发展。
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金秋时节,走进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入眼一片美景:远处,群山苍翠,绿意葱茏;近旁,草木掩映、鸟儿翩飞,一派和谐景象。
这是黔南的一个普通却又特别的山村。在20世纪80年代,大关村石漠化严重,全村1270亩旱地分布在180多个山垭、窝凼和陡峭的石头旮旯里,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1983年,村支书何元亮带领村民开始劈石造田,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也给原本生态脆弱的大关“雪上加霜”。从1993年开始,大关人又团结起来“养山”,家家户户上山种树,积极投入到退耕还林中。如今,大关村坐拥42845.4亩林业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8%,石头缝里种岩黄连,路边田里是一枝黄花,还有树上的铁皮石斛,绿色红利正源源不断地释放。
从过去的石漠化地区到现在的生态绿洲,大关村之变,成为黔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生动实践样板。今年以来,黔南通过全面实施林长制,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部建立,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以上。完成退耕还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营造林22.7万亩。完成林业总产值384亿元,与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3.9%。同时,全州水务系统综合治理河道35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0.6平方公里。开展“爱家有方、护园有法”清岸清水活动320余次,清理河流218条600余公里,清理垃圾30余吨。
家住三都自治县九阡镇荣咬村的潘家训早早地就到附近林场开始一天的劳作,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林场里间伐、修剪林木枝丫和种植树木。伴随着碎枝机的轰鸣声,砍伐的废树枝被分解成木屑,被送到当地食用菌加工基地,加工成为菌棒,再被送至全县各个食用菌基地等待出菇。基地出完菇的菌棒又将运往肥料厂加工成为有机肥料,对林改培、中幼林抚育、黄桃、黄精等林下产业进行施肥,实现循环利用。
这就是“国储林项目”,国储林是为中国未来储备“绿色宝藏”。据了解,全州规划国储林项目建设200万亩,总投资近170亿元。国储林建设覆盖485个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效支撑,目前带动150多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覆盖1.2万户、4.5万人增收,人均增收6000元。黔南通过国储林项目建设,实现了“国家得木材、社会得生态、群众得利益、企业得发展”的四重红利。
青山不语花常笑,绿水无音鸟作歌。黔南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造林添绿,不仅是黔南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必然要求,也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连日来,在龙里、贵定、长顺等多地,刺梨已经进入了黄金采收季,农民忙着抢抓好天气采摘刺梨鲜果,企业忙着收刺梨鲜果加工成产品。
“早上8点多就到基地,一直要忙到下午5、6点。”村民杨金脸上挂满笑容,刺梨丰收带来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一天能采摘500、600斤刺梨鲜果,一天下来有180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山王果将以市场均价6元每公斤的价格,对合作农户的有机刺梨鲜果做到应收尽收、保价保质。”山王果集团负责人介绍道。
“十四五”期间,黔南坚持把刺梨产业作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抓手,刺梨产业围绕“稳规模、提质量、强加工、扩市场、建标准、创品牌”总体思路,打造“刺梨良种繁育基地、刺梨标准种植基地、刺梨产品加工基地、刺梨康养文化基地、刺梨科技开发基地和刺梨产品交易中心”五基地一中心,建立“公用政策、公用技术、公用品牌、公用标识、公用宣传”体系,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市场、畅通产业循环,全力推进刺梨产业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快速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州已完成刺梨基地抚育提质建设13.2万亩,今年刺梨鲜果产量达到7.03万吨,比去年增加1.83万吨,增长35.2%。刺梨产品同比销售增加0.65万吨,累计销售3.2万吨,销售额达到6.5亿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对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刺梨产业外,黔南林下经济大有可为。通过积极培育林药、林菌、林菜、林花、林茶、林禽(畜)、林蜂、林康八大产业支柱,把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增收、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要素组合等优势,努力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据统计,目前全州林下经济总面积272万亩,总产值突破50亿元。
苍树吐翠,碧水泛波。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黔南着力把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来打造,“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美好画卷,正在黔南大地渐次展开。
(记者 牟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