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隆彬) 黔西南州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国家、省、州各种有利政策和资源,结合实际,围绕“注重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四个方面抓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筑牢民生健康发展基石。
强化统筹,注重人才。实施黔西南州医疗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名中医评选管理办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才综合培养试点等人才建设工程,明确人才建设中长期目标,并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目前,全州8县(市)人民医院共有175个临床科室1117名执业医师;99所乡镇卫生院共有执业(助理)医师962名和全科医师162名;1007个行政村1035所卫生室有合格乡村医生1854名。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人员和能力均达到国家“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参与援鄂一线抗疫的36名非事业编制医务人员,由用人单位直接聘用;落实省级人才任务清单“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人才23名等,全面统筹好医护人才发展工作。
开辟渠道,引进人才。按照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原则推行全员聘用制,2020年公开招聘167人,其中本科103人、专科64人。加强内引外联,争引省内外医疗机构对口支持与横向联合,成立兴义市医院“汪忠镐院士工作站”、州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晖传承工作室分站”、州医院“姚金朋博士工作站”等,充分发挥“名医带动”效应,培养特色专科人员30余人。实施科技兴医战略,突出“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创建省级重点专科1个(骨科)、重点扶持专科1个(眼科);州级重点专科8个(其中州医院5个);新项目、新技术等28项,填补黔西南州空白;“黔医人才计划”培养三甲以上副高职称20人(2020年7人)。通过师承方式,评选出22名黔西南州名中医,遴选18名指导老师、32名继承人(2020年遴选4名指导老师、8名继承人),有效地传承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加快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推进中医药学术的研究、继承与发展。通过贵州人才博览会等平台,2020年,引进医疗卫生人才61人,其中研究生35人、本科生25人、专科生1人;安置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74人,其中本科89人、专科85人;实施“银铃计划”,累计引进退休高级医疗卫生人才46人。
建立基地,培育人才。依托州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创建了“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临床基地”,创建了州人民医院、兴义市人民医院2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创建了安龙县人民医院“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2020年申报创建黔西南州中医院“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兴仁市人民医院“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各医疗卫生单位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智力投资,常年派出医务人员学习培训、进修及从事学术活动。如,州人民医院每年用于学习培训和科研教学的经费1000多万元;2020年,宁波对口支援医师242人开展医疗技术培训463期培训16843人次。全州各医疗机构采取民主、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一批懂业务、善管理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
优化环境,留住人才。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全州公立医院目前有2家州级医院、41家县级医院执行了“二次绩效”分配政策,开展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兴仁县人民医院试行公立医院院长薪酬制度改革等,探索实行医院领导班子绩效年薪制;多家二级以上医院为高层次人才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其居住、出行、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等提供保障,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努力解决医院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