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五个强化”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时间:2021-03-17 11:42:07 来源:黔西南日报

(通讯员 陈隆彬) 近年来,黔西南州做实政府主导、党建引领、帮扶帮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五个强化”,进一步强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2020年末与2015年相比,实现开放床位增长2264张,增长71.6%;门急诊就诊增长110万人(次),增长61.45%;住院人次增长9.3万人(次),增长54.38%;手术例数增长1.98万次,增长52.52%。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不出州的医疗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强化政府主导。突出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努力优化硬件保障、改善医疗环境。为改变办公场地不足窘境,全州8个县(市)政府为县级综合医院规划土地并无偿划拨,8家新建县医院目前已有5家搬进新院,已完成新院建设待搬迁的2家,在建的1家,为改善医疗环境促进医院快速发展奠定建设基础。在医务人员保障方面,政府主导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名中医评选管理办法、综合培养试点等人才建设工程,人才建设纳入年度综合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管理,推行全员聘用制、内引外联、师承发展等机制保障人才。在工资待遇方面,严格落实“两个允许”政策,财政全额拨款卫生事业机构开展技术服务收支结余部分的50%用于医务人员二次绩效分配,编制床位核定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60%财政支付等,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促进医院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采取“一家医院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举措,持续推进公立医院党建工作,23项重点60条具体措施全面落实。“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在各医院党支部实现工作清单化、责任化、表格化,一支部一方案,分类施策,118个基层党支部“五个基本”(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达标111个;持续抓实“党组织管起来、党章学起来、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党员站出来”等活动,督促规范组织生活、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和支部工作目标考核。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州重点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了党员先锋岗87个,2000余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护人员、防疫工作者递交请战书1883份。鼓励支持54名“抗疫”一线优秀青年入党,取得“五类人群”核酸筛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率先全省第一个市州病例清零等好成绩;健康扶贫党员干部领衔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53支,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动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帮扶帮带。抓住浙江省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对口帮扶黔西南机遇,实现宁波帮扶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全覆盖”,“组团式”帮扶县级医院建立神经外科、新生儿科等10多个特色专科,帮扶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开颅、腹腔镜、中医小针刀等42项新技术取得新突破。州医院、州中医院、兴义市医院3家三甲医院分别与县级医院建立医联体,2020年共派出急诊、重症、院感等专家帮助县级医院620人(次),进修培训县级医务人员201余人(次),全面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县级综合医院全部通过二甲复审,兴仁市医院、普安县医院、安龙县医院正向三级医院迈进,内涵式发展逐步构建服务新格局。

强化质量管理。充分发挥21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技术优势,按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和年度控制方案,适时开展县级医院质量控制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全州通报,并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促进州县同质化管理、同质化诊断、同质化治疗、同质化护理、同质化治愈效果评价,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院感质控中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对全州县级医院开展院感质控评价、院感防控排查、院感巡查以及适时院感指导等,做了大量工作,保障了县级医院院感安全。

强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州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覆盖,与解放军总医院、华西医科大和宁波对口帮扶医院等多家省外医疗机构实现远程医疗对接,州人民医院和兴义市人民医院还将远程医疗服务延伸到科室,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全州累计开展1495次远程会诊,邀请州外专家开展远程会诊12次;对县级医院开展20余轮疫情防控院内感染、个人防护等专业技术培训;全州19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入“医药监管平台”,使“数据流”信息指导决策研判,累计跟踪医疗数据5.8亿条,监管患者诊疗1164万人(次),对发现的951条问题单据和5901条疑似问题单据及时进行提醒,促进了药品耗材、医保监控、质量监督等全过程监督,确保采购、处方、收费等项目事前干预、事中监督、事后追查。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