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公路建设的经典之笔

时间:2021-08-04 10:21:13 来源:黔西南日报

晴隆二十四道拐

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晴隆二十四道拐,已经成为一张世界名片,因为这张名片上,铭记着一段特殊的历史,那就是作为滇黔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承担了大量海外援华物资和国内部分出口商品的运输任务,对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一段左弯右拐、盘旋曲折、险象环生的公路,不仅是公路建设的经典之笔,更以其特殊的形象,昭示着人生和生命的哲理。

从摄影师用镜头定格的画面里,我们感受到了它优美的造型和震撼人心的气势!

当初的公路设计和建设者们,可能没有想过,要在南盘江和北盘江环抱的这片土地上,留下这幅不朽的杰作,他们只想依山就势,用最节俭的代价和最朴素的理念,将公路打通,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需要。但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形地貌,成全和成就了他们,使他们的名字,和二十四道拐这一人间奇迹,一起被载入史册!

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和奔腾咆哮的南盘江及北盘江,造就了太多陡峭险峻的高山与深谷,这些高山与深谷,成了通向幸福之门的羁绊,桎梏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想象的翅膀。为了战胜这些艰难险阻,使天堑变通途、险阻成大道,一代又一代的公路设计和建设者——虽然没有艺术家头衔、却堪称艺术家的他们,不断地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聪明和才华,创造着一件又一件类似的艺术杰作,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公路艺术宝库。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建成一座又一座举世瞩目桥梁的同时,还有若干作为二十四道拐姊妹篇的公路建设的经典之笔,姿意地在我们的脚下铺展。

因为这种彩练腾空、金蛇狂舞、蛟龙出海般的铺展,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黔西南境内的国道上、省道上、县道上和乡村公路上,诸如此类的经典之笔,无处不在,随处蜿蜒,美伦美奂,魅力无穷!

诗人李白在《蜀道难》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可惜的是,李白没有到过乌蒙山腹地,不然,他的看法,未必不会情随景迁,发生改变!

相传,当年有北方的司机,初次驾车前往黔西南,行至北盘江东岸,面对深不见底、万丈深渊般的河谷,不禁双腿打颤、虚汗直冒,犹豫彷徨半天,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往下走。

正是类似的悬崖峭壁,被公认为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的黔西南,为公路设计和建设者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试想一下,行走在蜿蜒曲折、盘旋纡迴、起伏跌宕的公路上,你的心情所受到的刺激和震撼,与阅读那些堪称经典的小说、观看剧情跌宕起伏的戏剧等类似的艺术品,是不是有一种异曲同工之感?

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的路,是指人类用双脚,在大地上踩踏出来的痕迹。而自从有了汽车,人类就开始了公路的修建,在一马平川的广袤大地上,在沟壑纵横的深山峡谷里。

作为人类征服和战胜自然的杰出成果,这种修建原本就异常艰辛,而要在陡险的悬崖上,创作出二十四道拐之类的巅峰之作,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才情、汗水、心血,甚至生命!

如果说四通八达的公路,是一部交响曲的话,那么这些韵味无穷的弯道,就是其中的高潮。有了这些高潮,爬坡上坎这件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情,似乎变成了一种艺术的享受。

地形地貌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质感的黔西南,诸如此类公路建设的神来之笔,在二十四道拐之外,比较经典的,还有贞丰的董箐电站库区七道拐、晴隆的花贡十四道拐、兴仁的波阳十九道拐(当地人称为波阳十九弯)、晴隆的兰蛇坡三十四道拐等等。每一处都堪称人间奇迹,都成了旅游和探险爱好者,禁不住心向神往、驻足留连的地方。

晴隆花贡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就不必细说了,董箐七道拐、花贡十四道拐和波阳十九道拐也不必细说,走过一趟兰蛇坡三十四道拐之后,却让人魂牵梦萦、挥之不去。

兰蛇坡是全州最后一个通电的村,也是在脱贫攻坚中,最后被啃掉的硬骨头——一座突兀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大山之巅,即是村子的全部。山的四周,都是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草木荒疏,险象环生,属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沿”的险峻之境。

山顶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地势略有起伏,面积约三平方千米,植被稀少、山石裸露,土地贫瘠、高寒缺水,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晴隆兰蛇坡三十四道拐 (晴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它的东北方向,是北盘江的光照湖库区,相对高差超过千米;西南方向呢?站在山顶向下俯瞰,只见谷底散落着大田等几个村落,高差也在五六百米左右不等,给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高望远之感。

山上共有两扇岩、袁家坝、大寨和小寨四个村落,两百余户苗族村民,世世代代依靠脚下那片贫瘠的土地,聚族而居,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

在四周起伏连绵群山的簇拥下,鹤立鸡群般的兰蛇坡,有些孤傲,又有些伟岸。

一条通村水泥公路,从大山西南方向山脚的大田出发,顺着山势,左弯右拐,蜿蜒蛇行,折叠攀爬而上。不足千米的直线距离,居然曲曲折折,绕出了三十四道拐,其陡峭与险峻,超乎想象!

行驶在这段直插云霄的山路上,我仿佛又体验了一回在西藏的天路上、特别是怒江七十二道拐一段颠簸的感觉,上山时担心汽车动力不足而打滑、下山时忧虑刹车不灵而失控,虽然有惊无险,但却难免心惊肉跳。

有意思的是,从航拍的照片里不难看出,开始的十六道拐,是在凸起的缓坡上,顺着山梁绕行,然后是一段两百多米的斜线,接着又是一个十六道拐,在凹陷的山弯里曲折。仿佛挑在扁担上的两串动感十足的弹簧,给人以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阴一阳之感。都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虽然此道非彼道,但却给人以天作之合的意味。

之后,公路缓缓地通过两扇岩寨子,拐了两弯,接近山顶,似乎才缓过气来,向另外三个寨子伸展开去。

公路的开通,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据介绍,多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在广西玉林务工,如今又有一半村民,易地扶贫搬到了山下,没有搬迁的人家,都修建了水泥平房,传说中的茅草房和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早已成为记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荟萃的五处颇具代表性的公路弯道,三处集中在晴隆。不难想见,地处乌蒙山深处、北盘江西岸的晴隆,地势之险,非同一般。有了这些公路建设的经典之笔,晴隆是不是应该向那些旅游探险爱好者,发出盛情邀请?

作者:文/陶昌武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