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聚焦“三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时间:2021-03-17 11:26:53 来源:铜仁日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铜仁市勠力同心、砥砺奋进,94.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个区县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在脱贫攻坚的历史篇章上取得了全面胜利。

新时代踏入新征程,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年。传递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交接棒”,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铜仁市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铜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覆膜、剥皮、扦插……”近日,在万山区茶店街道的车厘子大棚基地里,工人们趁着和煦春阳,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春季车厘子扦插。这里的车厘子基地是2017年,茶店街道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问鼎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起来的车厘子产业。目前,茶店街道已发展车厘子产业达2000余亩,其中户外种植1200亩,大棚种植800亩,覆盖了茶店街道白岩村、红岩村、大圆村、茶店村等地。

“我们在今年将发展3000亩以上的种植,同时我们将成立车厘子协会,再和我们本地的大专院校一起成立车厘子研究所,让我们的技术和规模得到更大的提升,把技术本土化,助力乡村振兴。”贵州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介绍道。

近年来,铜仁市紧紧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发展要求,精准落实“五个三”,坚持“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思路,按照“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全球化”发展定位,突出“重研培、再优化、增规模、深加工、创品牌、强配套、拓市场、抓入统”发展措施,坚持市领导领衔,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在印江木黄镇大坳村的生猪代养场,最近可热闹了,“年初,我们出栏了1500头生猪,每头毛重有两百七八十斤呢。”生猪代养场场主陈文忠告诉记者。这次出栏的生猪是他和四川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行生猪代养模式的合作成果。原来,铁骑力士公司根据合约,负责投入仔猪、饲料、药品和技术支撑,生猪代养厂负责饲养,出栏后公司按协议向养殖户支付代养费,让生猪养殖户们有效避开风险,实现了农民稳产稳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自2014年全省最早引进温氏以来,铜仁市先后引进了四川铁骑力士、四川德康、福建傲龙、江西正邦等五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到铜仁安家落户,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产业,采用目前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成套自动化设备,引进国内外优良种猪,应用前沿养殖技术,实现产业体系高端化、国际化、智能化生产。

据统计,全市共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777个,出栏生猪124.63万头,实现了10个区县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铜仁市还大力推动牛羊产业、家禽产业以及生态渔业发展。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着力能繁母牛扩群增量和降低草料成本,推动牛羊产业发展,并且加大活牛交易及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量,促进牛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松桃自治县60万套蛋种鸡产业园,采取多种模式推进,在全市推动蛋鸡全产业链发展。

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集群,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则,全面推进生态立渔、质量兴渔、品牌强渔、依法治渔等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通过养殖业的带动,进一步丰富拓展农民的致富途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气温回暖,黑木耳迎来采摘高峰期。近日,在印江自治县紫薇镇慕龙坝区的食用菌基地里,工人们趁着好天气,埋头苦干,忙碌地采摘黑木耳。“今天在坝区采摘的工人有74人,估计可以采摘鲜木耳1.5万斤。”菇农告诉记者。

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燕子岩食用菌基地的26个晾晒棚内,工人们则忙着晾晒刚采摘的鲜木耳,或者将晾晒好的干木耳回收装袋。现在的晾晒棚晾晒方法不仅提高了晾晒效益,还保证了木耳的品质。“今年春节后开采以来,就已完成300吨鲜耳晾晒,回收干木耳5万斤。”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印江自治县围绕“2+N”产业布局和食用菌“一园三带多点”产业规划,坚持以“强龙头、创品牌、重科技、带农户、稳增收”为目标,全力推动“千户万菇”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东线黑木耳产业示范带,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村)+专业菇农”联动发展新格局,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积极性,大力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特色品牌,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带动了更多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近年来,铜仁市创新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大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形成聚合增益效应,真正在农业领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811家、市级家庭农场2050家。

同时,铜仁市坚持高端化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围绕“龙头引领、链条齐聚、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推进“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小微企业”抱团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推动企业上规入统,拉动工业经济增长,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并且创新提出农产品品牌创建“十大重点”建设工程,“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品牌商标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并正式启用,通过“梵净山珍·健康养生”这个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推动铜仁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生产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分散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

无独有偶,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的油茶基地,1500亩油茶林下食用菌种植也是一派热火朝天。基地的工人正按照“梅花桩”的形状摆放食用菌菌棒。

“这些食用菌主要涉及谢桥村与鱼塘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由公司免费提供部分油茶林地,流转农户与村集体油茶林地,大力种植黑木耳等食用菌,盘活林地空间,振兴产业带民富。”朱家场镇谢桥村村主任夏文正介绍。

林下经济作为农林结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铜仁市按照“绿色、有机、高端、高效”林下经济发展定位,以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为基础,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采用高效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总面积287万亩,利益联结农村人口22.96万人,2020年实现产值24亿元。

“订单已经下了,要抓紧种植!”3月初,在贵州华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碧江区龙鱼坝区基地内,工人们忙着种植新增的蔬菜订单,山久长青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即将上市的蔬菜是否合格。“他们除了监测农药残留保食品安全,技术人员还要为下一季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提供数据参考。”基地负责人王孝利介绍道。

以前的龙鱼坝区还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种植没有把握市场的供求,销售没有抓住时机,缺少科学的指向性,导致不仅盈利少,如果供过于求还会存在亏损现象。去年10月,有了大数据平台后,基地内的种植具有科学指向性,根据需要下种,不愁销路,也不会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实现稳步增收。

扎实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是铜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加快完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全过程实施智能感知、预警、分析、决策和控制,打造农业产业互联网,统筹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推动新时期铜仁市现代农业赋能。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规模化发展,集中力量推进生态茶、蔬果、食用菌、中药材、薯类、生猪、牛羊、家禽、生态渔业、蜂蜜、特色林业11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0年,铜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56亿元,同比增长6.8%,排名全省第一,比2015年的 312.48 万元增加 185.08 万元,年均增长9.7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0元,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省第六,比2015年7106元增加3994元,年均增长9.88%。

依托产业促进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农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铜仁市在大力推动优势农业产业的同时,延伸农村产业链条,依托产业来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3月14日,在江口县凯德街道的双岑村,隆重举办了以“梦幻田园·金彩双岑”为主题的首届油菜花文化艺术节。活动现场,除了赏花拍照,在花海中间的舞台上,传来乐队的歌声;在古树下的茶台上,飘来阵阵茶香;在民俗活动的体验现场,欢笑声不绝于耳……还有旗袍秀、少数民族服装秀、现场书画展演等一系列精彩的文化节目。

“通过本次油菜花节活动,积极打造特色农旅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乡村农业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江口县凯德街道党工委组织宣传统战委员张黎说道。

早在脱贫攻坚时期,铜仁市已开始着手谋篇布局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2017年9月,印发《铜仁市文化旅游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年)》,旨在通过实施文化旅游九大工程带动9.6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确保旅游扶贫任务落小落细落实。

同时,2017年6月在铜仁市召开的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暨乡村旅游扶贫现场会,2017年在沿河召开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2018年在德江县召开全市乡村旅游推进会,分别就铜仁市的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近年来,铜仁市联合文体广电、自然资源、扶贫、发改、交通、农业、民宗等部门,开展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国家、省、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申创旅游特色民族村寨和乡村旅游重点村相关工作。

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5家、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8家;创建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经营户(农家乐)260家;创建文旅融合示范点20个。松桃石丽平等5人分别获评“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梵净山景区获评“景区带村”示范项目等国家级品牌。江口姑苏小院等2家民宿被评为“贵州十大特色民宿”,碧江壹街栖泊居等2家民宿被评为“长征路上好民宿”。

值得一提的是,铜仁市还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如,梵净山景区和云舍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石阡“精扶贷+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扶贫新模式等,并且同程旅游助力“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升级案例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铜仁市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旅游发展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市农行近两年发放“乡村旅游e贷”资金1.8亿元用于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强化了资金支持,确保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十四五”时期,铜仁市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到2025年,按照乡村旅游质量等级标准评选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经营户、客栈等400家以上,乡村民宿达400家以上。力争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年均增长35%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比重达35%以上。

新发展阶段蓝图徐徐铺展,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铜仁市大胆创新,积极作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产业促旅游,用旅游带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新征程中,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铜仁篇章。

短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十四五”时期,铜仁市将继续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发展要求,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做到一二三产的融合联动,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延伸农村产业链条,依托产业来发展乡村旅游,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勠力同心、担当实干,就一定能够谱写铜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袁明)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