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铜仁子弟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浴血杀敌,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而在后方的土地上,铜仁爱国民众也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积极支前,并保障水陆联运交通生命线的畅通。
抗日后方是抗日救亡的特殊战场,当时,铜仁各地民众发出抗日救亡的强音,自发建立了“抗日宣传队”“抗日报刊”“读书会”等,在城乡轰轰烈烈开展民众集会、示威游行、募捐义卖、抵制日货等活动。
石阡女校200多名师生迅速行动起来,做棉衣、军鞋、干粮袋,并将实物及捐款寄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为此刊出一则特殊的“鸣谢启事”。
那时,在全民族抗战之下的战时中国后方,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保障交通运输。铜仁有着得天独厚的锦江、乌江等黄金水道。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寇封锁长江。在开辟水陆联运新线中,有两条经过黔东:一条是1940年开辟,由重庆至涪陵,进入乌江达沿河,陆路至秀山、茶洞,再利用酉水到沅陵的水路联运线;另一条于1941年春开辟,由重庆至涪陵进入乌江,经沿河至思南,陆路达闽家场,顺锦江而下,经江口、铜仁入湖南辰水,汇入沅江达沅陵、常德。沅陵是两条线的中枢站,为保证重庆第二兵工厂军工物资的需要,民国政府在沅陵设置了“川湘水陆联运管理总处”,在铜仁、彭水设立办事处,在江口闵孝设立转运站。一批批军工物资如钢板、钢条、铜板、铜条、铅丝、锰矿砂、盐硝、铅锭等,经锦江航运到闵孝入仓,然后再由思南、印江等县组建的上千人的民运队,挑到思南的大坝场,装船运到思南,经乌江入嘉陵江再运到重庆。这些军工物资造成枪炮后,沿原路返回输送到前线。
1941年至1943年,经锦江运输到闵孝入仓的军工物资达2.1万多吨。同时,民国政府盐务总局在秀山县设立“川湘盐务联运处”,并在铜仁设立分处,闵孝设支处,由思南分处组织民夫挑运川盐到闵孝,再经锦江水运到湖南,配售经湘西各地人民。
1943年至1945年的两年中,仅通过锦江航运转运的川盐一项,就达千余吨之多。铜仁人民精心保障锦江航运交通线,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为解决战时国计民生问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畅通陆路交通线上,为保障战时军民用物资运输供应,分段修筑了长187公里的玉(屏)秀(山)公路。为了空战的需要,历时1年,于1940年8月在思南县塘头修建了飞机场,思南、印江、石阡、岑巩、凤冈等县投入民工9万人次。
(作者: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宏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