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松桃小针线绣出大产业

时间:2021-03-21 22:22:08 来源:铜仁日报

石丽萍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水源村桃花基地绣苗绣。 龙元彬 摄

“我们松桃苗绣已销往了67个国家和地区,苗绣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说,接下来她将会聚焦苗绣品牌的提升和推广,让这朵“鸽子花”在“十四五”的征程上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松桃苗绣从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并实现苗绣产业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鸽子花·松桃苗绣”文化品牌创始人石丽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谈及苗绣,土生土长的松桃人石丽平非常熟悉,自打记事起,母亲、外婆织布绣花的身影,带给她弥足珍贵的“指尖记忆”。从小耳濡目染,石丽平很小就学会了拿针配线。长大后,她遍访名师、潜心学艺,并成为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

从2000年开始,石丽平用了8年时间,走遍贵州苗家的村村寨寨,在崎岖坎坷的山路林间徒步3万多里,寻找追溯散落在民间的手艺精湛、技艺超凡的苗绣手艺人,收集针法和纹样,记录苗绣历史,收集苗绣资料。

2008年12月,石丽平成立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民族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把苗族传统的纺织、印染、刺绣、银饰、雕刻等传统手工艺人集中在一起,利用本地优良纯正的自然材料,制作推广苗家文化产品。

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丽平建立苗绣基地、成立苗绣工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扶贫工坊+搬迁户”“一人一工坊”等模式,广泛开展松桃苗绣技能培训,带动一批“绣娘”“绣爷”创业就业。

扶贫车间内,苗族绣娘们正飞针走线,花鸟鱼虫呼之欲出,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正在绘就,指尖技艺变现为指尖经济,绣娘们的美好生活也在一针一线的刺绣下织就出来。

正在刺绣的绣娘麻金花通过苗绣,让以往外出打工的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她说:“现在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也能有三四千块的收入。”

杨秀荣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妙隘乡大土村的村民,多年前突遭意外双腿瘫痪,2017年他成了一名苗绣技师,工作中时常教导员工学习苗绣技艺。“我想把学到的苗绣技艺教给更多人,让他们像我一样,通过双手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绣爷”杨秀荣说。

苗绣产业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载体,激活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命力,传承了苗绣文化,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品中,既传承了文化、发展了民族产业,又推动了文化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

石丽平说:“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地方。把贵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传承传统技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妇女群众就业增收。”

如今,她组建的松桃苗绣团队,已由原先的3名绣娘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人,她们大多是下岗女工、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还有“绣爷”,公司培训的“绣娘”超过1万名,松桃苗绣也成为牵动苗乡的大产业。仅2019年一年,石丽平的苗绣团队就“绣”出了6000多万元,带动了50多万名妇女就业。

如今,苗绣“鸽子花”品牌已享誉海内外,一朵朵“鸽子花”销往了67个国家和地区;石丽平组织生产的苗绣产品被国家外交部作为指定礼品。

(胡家林)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