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虹筑坦途,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是铜仁快速发展的缩影,见证着黔东大地的璀璨新生。
铜大高速公路全长56公里,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布局,加快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铜仁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铜仁南收费站出发,沿着铜大高速一路前行,两旁的绿树飞快向后退去,沿途风光大好。
这是一条见证城市发展蝶变的“黄金大通道”。著名汞都万山从资源枯竭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奋斗故事,便始于此。
一支文艺队传承“汞都精神”
沿铜大高速前行,踏访万山朱砂古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阵阵歌声,从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传来,为我们讲述着那段开采朱砂的辉煌岁月。
歌声来自一支身着旧式蓝色工作服、平均年龄近70岁的“本土”乐队——“那个年代”文艺队。这些六七十岁的乐队队员,都是万山汞矿的退休职工,精彩的演出让他们在景区拥有不俗的人气。
“汞矿时期,我们代表单位参加了许多文艺演出,为汞矿工人们表演节目。退休后,大家自发组建了这支文艺队,为景区的游客讲述万山奋斗故事。”舞台上,深情歌唱的周桂梅年近古稀却依旧神采奕奕,她曾是汞矿幼儿园的园长,如今担任“那个年代”文艺队队长。
上世纪50年代,万山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集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基地。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万山汞矿出色地完成了帮国家渡过难关和偿还苏联外债的重任,铸就了丹心报国的万山品质,被人们称为“爱国汞”。
由于长期的超强度开采,朱砂资源几近枯竭,2001年5月,万山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万山因失去支柱产业而陷入发展困境。
资源挖完了,但历史沧桑沉淀的“汞都精神”还在。从危难境地寻找生机,万山紧抓每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团结奋进、拼搏创新,奋力扭转了“颓垣废井、残垣败瓦”的艰难局面,开拓了资源枯竭地区转型新路。
奋进中的万山,深入推进“敢想敢干、真抓实干、主动求变、开拓创新”改革实践,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万山的绿色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龙头产业的培育,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绿色、新兴产业贡献率快速提升。
见证朱砂古镇从辉煌岁月到资源枯竭,再到实现凤凰涅槃的“汞都”群众,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曾经天南地北闯荡的万山汞矿职工纷纷归来,有的进入朱砂古镇景区从事旅游服务,有的成为自主创业的小老板,还有的进入企业在家门口上班,在各行各业奋力续写着新时代“汞都精神”。
“老矿山凤凰涅槃,远走他乡的老工人们又回来了。大家重聚一起,发挥特长和余热,想把曾经的家园建设得更好。”周桂梅说。
一碗猪油拌饭穿越“那个年代”
“一碗现蒸饭,淋上酱油,拌着猪油,这是那个年代最美味的一碗饭。”在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有一家打着“猪油饭”招牌的小店,老板娘何欢正忙碌着。
走进店里,饭堂里燃烧着的煤油灯、餐桌上陈设的花边彩瓷茶具、屋顶上方悬挂的绣铁吊灯,以及老板娘怀旧的着装,无不让人倍感穿越。
公公是“那个年代”的奋斗者,为汞矿奉献了一生,丈夫陈淮是汞都的“矿二代”,如今依靠着转型升级的朱砂产业创业致富,闲不下来的何欢也加入其中,回到万山,回到“那个年代一条街”,为游客带来父辈难以忘怀的味觉盛宴。
万山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后,转型迫在眉睫的万山提出“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的发展思路,以建成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构建“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成功打造出一批以朱砂古镇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景区,助推全区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
在朱砂古镇景区,地下矿洞、万亩红枫林、玻璃栈道、高空索道、“那个年代一条街”、放下云居、朱砂大观园等热门景点云集。景区开园第一年人流量突破100万人次,开园第二年就以3822万元门票收入挤进全省95个重点监测景区的前三甲,创下了当时的旅游收入增长记录,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景区之一。
如今,高铁直达朱砂古镇站,高速公路出口直至朱砂古镇景区快速观光大道,矿区后代纷纷吃上家门口的旅游饭,万山美景尽收眼底,绿色生态的新路焕然一新。
置身于朱砂古镇,那个年代的故事正乘着时光机来到现实,送报员蹬着凤凰牌自行车,带着20年前的邮差帽吆喝卖报,铁匠一锤一锤敲打出精致的弯刀,一本本连环画整齐排列等待着翻阅。
穿越至此,那个年代的奋斗记忆、那个年代的芳华岁月让人热泪盈眶,原来,万山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以旅游再次唤醒的汞都,依然热闹非凡。
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洗涤心灵
“2009年,我们万山获批了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的转型发展由此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在万山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李颖正有序地为参观人员作讲解。
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苏联专家楼、汞矿电影院、英法水银公司旧址等一同镶嵌在万山朱砂古镇景区内,成为景区重要的展示窗口。
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序厅、红色万山、丹心报国、万山担当、冰雪中的温暖、转型中的困惑、前进中的灯塔、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新万山”九个部分,将万山朱砂文化、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充分展示国家、贵州、铜仁以及万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施“两个转型”发展战略,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爱国主义教育,在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我们是观众与展陈之间沟通的桥梁。”李颖说。
这段时间,来自全市各地的机关单位、学校等自发来到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历史伟绩、聆听爱国故事,深切感受爱国主义精神,接受“红色思想”的洗礼。
“我特意带着班里的36名学生来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希望他们通过这次实地学习,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上进,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栋梁之材。”万山区民族中学教师张菊平表示,希望通过现场讲解、实地参观的方式,为学生们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堂必修课。
作为全国首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该基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释放发展动能。
万山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后,如何转型,成为万山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困则思变。面临发展困境的万山,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路径,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并重、景区打造与配套建设并重、文化挖掘与品牌树立并重,围绕朱砂文化对原废弃的万山汞矿遗址和文物进行修缮性开发利用,变废为宝成功打造了朱砂古镇景区,创新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原地转型的发展新路。
如今,曾经漫山遍野矿渣的萧条之地,成了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景区。970公里的地下矿洞、历史厚重的汞工业博物馆、“那个年代一条街”、网红风的悬崖泳池、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等景点,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走进这里,既能回望到“千年丹都”的光辉历史,也能放眼涅槃重生后的现实美景。
发展进程中,一代代“汞都”群众砥砺奋进、勠力前行,用真诚和汗水创造出一个个发展奇迹,让“千年汞都”迎来璀璨新生。
穿城而过的铜大高速,见证了“汞都”从资源枯竭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发展蝶变,也成为助推万山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的“黄金大通道”。
当前,万山投资建成高速公路出口至朱砂古镇景区快速观光大道,着力构建“一小时”旅游交通圈,进一步拓宽城市外开放路径,助推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万山区共接待游客3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7倍、9倍。我们清晰地看到,“千年丹都”奋力蝶变,沉寂一时的万山汞矿又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