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玉屏:田间地头书写富民兴业的“科技文章”

时间:2021-07-21 13:33:27 来源:铜仁日报

五百年前,善于思考的侗乡儿女,在山地间栽下了油茶树,惊喜的发现,油茶果出油率高、茶油质量好。从此,玉屏便开始种植油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油茶树。经过多年的发展,玉屏成为了“中国油茶之乡”,玉屏油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由于过去油茶生产多为家庭式生产,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模化经营,该县老油茶林产量变低、价格也大不如前,油茶树逐渐无人问津。仅1980年至2000年,就有大约8万亩油茶被砍伐或荒芜,占当时油茶总面积的40%。

2014年,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区域内省际、县际协作机制,国家实施片区联系工作机制。当年4月9日,国家民委派出大连民族大学阮成江教授带领的油茶科研团队奔赴玉屏,实地采样、分析数据,在上百个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油茶品种。7年来,阮成江及其团队深入十几万亩老油茶林,走进油茶种植户,对油茶产业问诊把脉。玉屏油茶再次迎来了春天。

立足资源,搭建平台,

产业焕发新机

刚一到任,阮成江就和团队成员进入老油茶林里开展调研。因为长期无人管护,油茶林地荆棘丛生,团队成员来回一次,身上、脸上经常擦碰出一道道血口子,衣服不知被刺破了多少件。

通过长期调查观测,团队找到了玉屏油茶低产低效的主因,建立了油茶优良种质早期诊断评价和优选技术,筛选出了24个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其中,高产、稳产、抗油茶炭疽病的优良无性系“民玉1号”“民玉2号”“民玉3号”,均申报了国家油茶新品种。

博士团的进驻,让玉屏丰富的油茶资源获得了新生,先后组建了油茶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等科技服务平台。研究完成油茶轻基质芽砧苗嫁接技术、丰产营林和低产林改造分子设计技术、油茶高值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创效技术等,全面破解玉屏油茶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

“我们基本解决了玉屏油茶含油量低和产量低的难题,为武陵山片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茶提供了优质种源、苗木、穗条以及丰产营林技术,对充分发挥油茶产业在武陵山片区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的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阮成江说。

目前,阮成江教授选育的油茶品种和研发的专利技术已在玉屏、思南、碧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10.2万亩,每亩油茶年经济效益提高3500元以上,带动了24282人精准脱贫,辐射15万人长效致富。

延长链条,科学管理,

强化品牌创建

技术“难题”迎刃而解,油茶产业如何发展壮大。玉屏借助强大的博士“后援团”,把目光放在了延长产业链上面,油茶产业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截至目前,该县油茶面积超过22万亩,投产面积达15.4万亩,年产油茶产鲜果1.6万吨,产值达2亿元。

如何避免丰产不丰收?阮成江带领团队建立了油茶“种植-加工-贮运”全产业链创新技术体系及技术标准,聚焦油茶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循环发展。

如今,一条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已形成,油茶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致富果”,油茶产业已成玉屏自治县最耀眼的“绿色油库”。

“通过提效油茶产业育苗、种植、加工、产品开发及管理等系列环节,确保油茶全产业链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促进企业盈利、农民增收,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阮成江说。

高位推动,完善联结,

壮大油茶产业

帮群众过上好日子,用行动诠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为了更好地将技术传授给群众,平日里,阮成江和他的团队通过组织培训、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老百姓和企业如何建造丰产油茶林基地,如何改造低产油茶林。

“我家的老茶林,每亩地只能产油3公斤,经阮教授改造后的新茶林,一亩地最高产油50公斤。”种了大半辈子的油茶,姚沅明在阮成江团队的指导下,成功“改造”了自家的油茶林,产油率翻了几番。

“现在姚沅明的产业越做越大,成为村里带头致富的典型。”7年来,始终坚持在一线作“技术员”的姚沅明说,看着群众从贫困走向小康,看着他们盖楼房买车,很有成就感。

每公斤茶油能卖到80元,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树,就能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期脱贫。油茶树盛果期可达70到80年,一代脱贫可福及子孙几代人。

如今,阮成江教授博士团圆满完成了在玉屏的帮扶工作回到大连民族大学。但阮成江博士团筛选的油茶品种和建立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确保了优质油茶苗的高效、规模供应,有力助推了玉屏油茶实现从单产到全产业链,向生态循环发展的转型升级,为我市油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