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时临近,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藤椅编织厂,依旧一派忙碌景象。
流水线旁,身患残疾的杨芝凤抓起身后藤条,一手缠绕、一手固定,动作重复4次,将一张扎架的4只脚缠绕固定。“按件计酬,每天挣100多元。”杨芝凤说,这样的流水线作业,她每天能完成20个,“每月挣3000多元,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真好。”
3年前,杨芝凤一家搬迁到康华社区,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丈夫打零工,面对城镇生活开支以及2个孩子上学所需,她一直发愁。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实施“就地就近、居家灵活、劳务输出”3种就业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实现从“就业无门”向“就业选择”的转变。
康华社区深挖扶贫车间潜力,先后引进打火机零部件组装、串珠制作、发夹组装等灵活的手工企业,走出一条以“就近就业”为原则、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脱贫致富新路。2020年冬天,康华社区成立劳务公司,引进藤椅编织厂。“灵活方便,有动手能力的群众都能参与劳作,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已吸纳社区60余人就业,人均每月增收2500多元。”康华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明介绍,藤椅编织厂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葛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