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李飞,贵州省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研究馆员,博士。海龙囤考古发掘主持人。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作品《叩问黄土:一个考古者的田野札记》《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等。研究成果两获贵州社科成果二等奖,2016年5月获中国考古“金爵奖”。
7月,贵州省博物馆推出《百年征程贵州故事——文物文献展》,展览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百年历程为主线,按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成就编排展览轴线,深受市民喜爱。为配合此展览,贵州省博物馆社教部举办“童心向党庆百年”红色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近60组亲子家庭,参加了一次极有意义的爱国教育、红色传统教育活动。
近年来,贵州省博物馆推出的系列展览,更加重视与受众的互动,贵州省博物馆逐渐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
“2020年5月,‘多彩贵州·民族文化陈列’荣膺‘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这是贵州博物馆界首次获此殊荣。2020年底,贵州省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彻底撕掉了‘全国唯一非一级博物馆的省级博物馆’的标签。两项殊荣,极大提振了贵博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天的贵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已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博物馆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1953年,贵州省博物馆创建;1958年,正式建成开放;2017年9月,坐落于观山湖区的新馆正式向社会开放。新的贵州省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近百万,正在成为热门打卡地和社会各界认知贵州的一扇窗户。
李飞表示,贵州省博物馆是在党的领导下,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是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博物馆今日的成绩,也是几代贵州省博物馆人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的结果。
作为一家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藏品的年代跨度从五六亿年前直至当下,并结合贵州特点,逐渐形成古生物、历代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文物、红色文物、书画艺术等收藏、研究和展示方向。
在李飞看来,博物馆是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2011年以来,贵州经济增速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黄金十年”。在此期间,贵州省博物馆新馆落成,其软硬件条件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贵州省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重要条件。
自2008年以来,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先后组织开展三轮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共评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50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15.4%。通过评估产生的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不仅是全国博物馆的“标杆”,更是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成效的有力佐证。
李飞介绍,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经国家组织设立的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并以打分方式产生的博物馆最高等级划分。其中“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是制约贵州省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馆的落成开放终使贵州省博物馆成功“摘帽”,这与贵州近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在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后,贵州省博物馆将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相关工作,这势必进一步规范工作内容和提升贵州省博物馆的综合影响力。
展览是一门特殊的“语言”
贵州省博物在展览的陈列上,李飞有自己的定义。
李飞认为,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游客走进博物馆看的就是展览,好比游客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看电影。展览可以分为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两大类,固定展览又叫基本陈列,一般以讲述一地通史为己任,规模较大,展出时间也较长,往往达数年;临时展览则是各类专题展,规模较小,一般展期为三个月。固定展览好比教科书,多科学严肃;临时展览则好比学术专著,相对活泼自由。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博物馆目前的固定展览为《多彩贵州》,分为民族贵州、古生物王国、历史贵州和红色贵州四个版块,展示悠久而多彩的贵州。
李飞介绍,贵州省博物馆每年会推出临时展览8个左右。“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博物馆将把临时展览系列化,推出“考古贵州”“生态贵州”“民族贵州”“红色贵州”和“贵州名人”等系列展,其中“生态贵州”已推出茶文化展,计划2022年推出酒文化展,“考古贵州”将推出夜郎文化展。此外,新冠疫情催生了线上展览,作为一种新的展陈方式将会愈发普及。
“展览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大纲如同剧本,文物如同演员,将大纲转变为展览的过程就是导演的过程,最后呈现的是一部用文物来讲述故事的‘剧’。作品好不好,首先是‘剧本’好不好;其次是‘演员’好不好;然后是‘导演’好不好;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剧本’要有思想性,‘演员’有主次,用配角烘托主角,导演调动的手段可能比较多元,互动与体验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但它能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凸显展览的效果,是当前展览中被强调得比较多的。它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科技手段的运用,比如展览中一些特殊的安排。”李飞说。
一直以来,互动与体验是贵州省博物馆系列展览坚持的内涵。例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贵州省博物馆推出的“咱们的四十年”,就是一个充满互动与体验的展览。贵州省博物馆用街景串联起40年客厅的变化,客厅中展示的物品都来自于市民的捐赠,展品在不断变化,展览在不断生长,市民可以在1980年代的客厅里听邓丽君的歌,也可以骄傲地向朋友介绍哪件展品来于自家的捐赠。这种方式,会给观者较好的带入感,深受市民欢迎。
博物馆展陈的“贵州式”
尽管贵州省博物馆近年来取得很大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发展短板。
李飞坦言,贵州省博物馆当前的发展,存在人、房、物等短板。首先是人才匮乏,从研究到保护、展陈、社教、管理均缺乏人才,目前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也缺乏留住或引进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博物馆人的收入相对偏低。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其次是建筑空间偏小,展厅面积不足,仅能满足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纵向看,新馆的落成,极大提升了贵博的软硬件条件;但横向看,贵州省博物馆目前的场馆面积在省级博物馆中仍是偏小的,一定程度限制了文化产品的产出。通史展+专题展+临时展是贵州省博物馆理想的展陈模式;通史展讲述30万年贵州历史;专题展则可以结合馆藏特色推出古生物王国、红色贵州、民族贵州和书画艺术等专题,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临时展则按前述系列有序推进,强调原创性展、交换性展和商业性展。2021年初,我们推出了首个商业性展览——《平天下:秦的统一》,即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由其投入经费,门票收入分成,效果还不错,今后可以继续尝试,这是政策允许的。物,指的是文物。我们的文物来源主要靠征集、捐赠和考古划拨,目前都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了馆藏的进一步扩充。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优化结构布局、完善征藏体系、提升保护能力、提高展陈质量、彰显教育功能、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博物馆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为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
李飞认为,按照意见精神,贵州省博物馆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展览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过去引进的多,输出的少,不太平衡,应搭建平台,逐步加大输出力度。
贵阳市具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潜力
2020年,在贵州省博物馆的牵头下,贵州博物馆联盟成立。那么,这一举措是否会对我省博物场馆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李飞表示,博物馆联盟的成立,可以实现互通有无、抱团取暖,在研究、展览、社教、文创等方面通力合作,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贵州博物馆联盟涵盖了贵州省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如综合性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和生态博物馆等;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充不同属性的博物馆,把国有企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也吸收进来,共建共管,携手共进。
据统计,国内已有20余座城市出台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或规划,一些城市已经启动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贵阳市近年来各类博物馆的兴起,贵阳市是否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潜力?
对此,李飞认为,这属于优化结构布局的顶层设计范畴。如今,逛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今年上半年贵州省博物馆已接待观众约50万人次,年轻人是主力军。博物馆是文旅融合的最佳平台,也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讲,博物馆之城的规划有着积极的意义。习水县土城镇赤水河畔目前有四渡赤水纪念馆等17家博物馆,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博物馆群落”,成为当地旅游的“驱动器”,其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至为显著。贵阳市内目前有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民族博物馆、贵州地质博物馆和贵州省美术馆等国有博物馆,同时还有一批非国有博物馆,贵阳市博物馆、贵州三线博物馆则正在规划和筹建中。结合现有基础与资源禀赋,贵阳具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潜力,但需深化体系布局,形成差异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罗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