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摘掉贫穷帽了;正安精彩脱贫了;正安环境变美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后,全县干部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大家第一时间在手机上不停的转发朋友圈,县融媒体中心以《今日正安》、《微正安》和县电视台为载体,大篇幅多角度大力向全县人民群众宣传这一特大喜讯,来表达正安人的脱贫喜悦之情。
美丽家园
2020年3月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正安县率先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正安,全县有17个贫困乡镇、90个贫困村。2014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298户128031人,贫困发生率为21.33%。2012年以来,该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力解决贫困群众“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这一突出问题,按照“县级主责、行业主管、乡镇主抓、干部主帮”的原则,建立了运转高效的“县、镇、村”三级指挥调度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建立了奖惩分明的责任机制,出台了《脱贫攻坚问责办法》等系列制度,强化执纪问责和领导靠前指挥,压实各级干部工作责任,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县12359名干部(含教师、医生、金融、烟草、电信)深入一线结对帮扶31298户贫困户。
脱贫攻坚八年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家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实现农民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35·6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3·56亿元)翻2番的既定目标。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9亿元,通过省、市、县、乡(镇)、村(社区)扶贫干部的苦干实干,建成高速公路104.2公里,改造国省道164.9公里,改造提升县、乡道206.92公里,实施建制村硬化公路1837公里、“组组通”公路1283公里;进寨公路1173.73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运车”,30户以上自然村寨组通硬化公路;累计投入资金13.3亿元,改造危房16044间,施行人居环境升级改造66862间;累计投入资金16.08亿元,建成14个县乡安置点,从边远、高山搬迁贫困群众5515户25585人;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新改扩建公办学校91所,完成129所学校义务教育均衡补短板项目,累计资助学生400719人次2.94亿元,投入营养餐改善资金2.09亿元。建造电信、移动、联通基站2156座;累计投入资金16.36亿元,实施电网改造2150公里,解决低压电杆6593根;累计投入健康扶贫资金10.9亿元,新建一栋人民医院,完成12个乡镇卫生院和60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完成新农合患者住院累计补偿614697人次15.6亿元,其中补偿建档立卡户132747人次4.63亿元。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全部拉通宽带线路,修通人行便道8000条20000多米;累计投入资金15.16亿元,建成骨干水源工程6座、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508个,解决443292人的安全饮用水。累计建成茶园23.7万亩,方竹林38万亩,种植蔬菜15万亩,辣椒13万亩,烤烟5万亩,高梁3万亩。出栏生猪21.7万头、牛2.4万头、羊3.1万只。截至2019年底,全县17个贫困乡镇和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298户1280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实现脱贫。在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中,正安县域经济综合测评从2014年第22位上升到2018年(县域第二方阵)第2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6786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11302元,较2014年增长66.5%。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20年经第三方评估,群众认可度达99.22%。
碧峰镇骆松发你展的蜂产业
谢坝黑木耳产业
这一年,不仅是正安人共享了该县脱贫攻坚成果,而是正安“三农”变化的一个最大转折点,它宣告了正安已经彻底撕下贫穷的历史标签,广大干部群众正阔步迈向小康生活。
为了解扶贫干部的艰辛,让我讲一讲三个扶贫攻坚工作的故事吧……
华尔山,是正安县土坪镇联盟村一个苗族集聚地,也是正安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组,这个组74户423个苗族同胞,脱贫攻坚前,这里的苗族同胞住的是烂房子,部分苗胞还与猪圈相邻住在一起,由于苗族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知识缺乏,信息闭塞,外出打工人员微乎其微,再加之苗民没有农业经济投入,导致全寨苗族同胞只能解决温饱,他们喝的是氹氹水,大家穿的补疤衣,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苗胞肩挑背磨来完成,苗族同胞年经济人均收入在800元左右。在脱贫攻坚战中,驻村第一书记骆礼芳和村民委员会主任杨光祥等人,他们起早贪黑,白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宣传扶贫攻坚政策,晚上组织村民召开会议,中午深入村民家中征求脱贫公路修建和产业发展规划。据了解,八年来,他们每人骑烂摩托车各二辆,从村所在地到苗寨来回烧汽油共计2800多公升,皮鞋磨烂四双,感冒达20多次,他们无一人住过院,只能带普通的感冒药上山,有时工作忙碌,他们就住在苗寨,一住就是半个月。杨光祥是联盟村的民选干部,一月工资只有2200多元,每月除开加摩托车的油费外,余下的只能够交生活费。他的妻子叫他不要干啦,可他对妻子说:“红军在长征时,只能吃点饭,也没什么工资。我是共产党员,组织上既然要我当这个村民委员会主任,我就要对村民负责,只要村民脱贫致富了,我苦点累点值得,你要支持我的工作”。说着说着,就将衣服一穿就又骑上那个烂摩托车上华尔山去了。骆礼芳是正安县网络公司职工,共产党员,2016年他刚满46周岁,一个接近50岁的人,按理应在单位休息,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他主动向党组织请战,要求以省委宣传部名额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当第一书记,组织上原定是二年一换人,可是,骆礼芳一呆就是6年时间,到2021年还继续工作在土坪镇联盟村,而且没有一点怨言。有一次,他所骑的摩托车拉桐子瓣到大坪组发展油桐树时在途经寨子岩上坡时发生侧翻,手受了一点伤,返回村委会后组织上叫他休息养伤,可是,他坚定地说,共产党员轻伤不下火线,算了吧,说完,又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奔走在苗寨继续组织村民发展畜牧产业,帮助苗族同胞发展反季节蔬菜200多亩,为每户苗民增加经济收入3000多元。
村民新建楼房
通过他们及脱贫攻坚帮扶干部的努力,现在,华尔山苗族同胞家家住上了新房子,照上了明亮的电灯,看上了彩色电视,喝上安全饮用自来水,户户有了电视地面接收信号,人人手机能上网,出门打工人数逐年增多,公路修通硬化到家门口,人人穿上新衣牌子服,畜牧产业产销兴旺,打工经济成了苗胞主打产业。如今的苗寨人居环境发生质的变化,住房变新了,院坝硬化了,环境优美了,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汽车进寨来,人均经济收入从2012年800元增加到2019年的7000多元,苗胞吃上了大米饭,家家有存款,苗寨以前那种小偷小摸的人没有了,经常吵嘴打架的人销声匿迹,山上茂密的森林里常年能听到各种鸟鸣声,呈现出苗民富生态美的一派新苗寨景象。
建设乡村公路
顶箐村,是县城北边陲新州镇西边的一个贫困村,多年来,这个村的村民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晴通雨阻成了80年代修的那条主干公路的代名词,村民过着肩挑背磨的生活,山上村民常年有的喝的是用小软胶管接到家中的水缸水,有的村民喝的是田头或者土里挖的氹氹水,村民年经济收入在600元左右,人均年吃粮300斤。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负责脱贫攻坚任务的县供销社党支部,派出了一名党员干部胡明长期驻在该村,他在村扶贫工作进程中,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与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修通了45公里的乡村公路,发动村民修筑安全饮用水池10个,改造危房80多间,完成人居环境改造300多间,发展鹅产业5个,方竹笋产业5000亩,发展新党员8个,保护森林资源40000多亩,组织村民开会达200多次,党员会100次,村民代表会20多次,注重发挥顶箐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发动全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树形象、打头阵、走前头。通过八年的艰苦脱贫,现在的顶箐村,与以前的顶箐村完全是两个样子,三条主干道(一条途经白家湾通向金凤角;一条途经鸡公山、小岩直通小垭口;一条途经铁匠湾直通板立岗)约100公里全部实现硬化,而且占95%的家庭都有了小轿车和摩托车,占全村40%的家庭有存款达20至30万元,部分家庭还在新州街道和县城购了商品新房和移民房,八年进程中,考上大学本专科的学生有100个,以前这个村单身汉特别多,如今,环境变优美后,向家坝的金凤凰都飞进了这个村变成顶箐人的乖媳妇,有女不嫁顶箐山这一座右铭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上海市民精神食粮送学校
上海市援建正安县效果明显。上海这个大都市,经济上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城市,这个城市有两代人帮扶正安,第一代是上海知青,如今,这些还在正安的知青都是60多岁的老人,其中原新州区妇联主任陈会芳和英年辞逝的原新州镇副镇长蔡善扬是有力的佐证。2014年后,在党中央号令下,他们又派出大量干部带着大量的帮扶资金到正安来,帮助正安人全力脱贫。这个大上海派来的干部帮助正安建小学、初中、高中、幼儿园,帮助发展吉他产业、畜牧产业、蔬菜产业、援建乡村公路、安全饮用水等。两届上海市的市委书记都亲临正安,深入村寨农户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与此同时,国开行充分利用他们贷款支助正安县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实现了无一名学生辍学的目标。
农电网改造
遵义医科大学是最早帮扶正安脱贫的正厅级单位,多年来,该医科大学党委派出多名干部挂任县、乡(镇)、村领导,带着扶贫资金为正安县修公路、建医院、修学校,原挂任正安县委的副书记秦学文,在正安挂职期间与遵医附院密切配合,为正安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医生,配备了大量的医学设备,带来了大量的帮扶资金,目前,这些人员和设备在医疗战线上正发挥着救死扶伤的作用。
雪景中的瑞溪镇水车坝一角
全县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形如蛛网,黔北高速、务正高速、正习高速先后竣工通车,207省道、303省道升级改造成二级公路,户户饮上安全饮用水,家家用上电灯和打米机、打浆机等电器设备,电信、移动、联通通讯信号得到极大改善,人人住上漂亮安全的住房,小学、初中孩子毛入学率达100%,考上大学本专科学生全部入学,村民生病住院有农村医保报销,人均年经济收入达到8000多元,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社会治安长期向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资源得到了实质性保护,县境内条条河流变清澈,呈现出山清水秀鱼跃人欢的景象。
游客体验摘草莓
正安这个以前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最早农民外出打工的第一大县,外出打工人数占全县总人口65万的50%左右,全县单打工毛收入达30多亿元,一个经济腾飞的正安正逐步形成,一个山美水美人美的正安已经变成现实,一个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化走入正轨、生态环境优美的正安正屹立在黔北大地。正安,正以美好生活姿态迈步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正安,农民的生活将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定会变成更加美丽的幸福家园。(正安县融媒体中心 骆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