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绥阳县虹桥社区的一个扶贫车间里,厚、薄、宽、窄的篾条在她手里翻飞起舞,木刀轻轻敲击篾条的声音就像音乐伴奏。一个既结实又艺术的背篼从开始到完成,一切都显得那么游刃有余。
编篾的妇女叫梁树进,从绥阳县太白镇太平村搬迁至该县移民安置点虹桥社区,今年49岁。和梁树进一样的工友们在2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里,大伙忙得热火朝天。
“我现在一边编一边教大家,每个月大约有4000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两个孩子就在附近上学,一家人能在一起比什么都强。”梁树进与笔者摆起了家常。
绥阳县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把后续扶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统筹配置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资源要素,精准落实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后续帮扶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做好工作衔接,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元化、多样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实现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全面覆盖。按照“谁培训、谁跟踪、谁服务”的原则,做好就业推荐、就业跟踪、就业信息反馈,实现培训就业3974人。建好扶贫就业车间、社区工厂,做好搬迁群众老、弱、残等特殊困难群体就近就业,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优先安排安置区、迁出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县域资源发展适合安置区、迁出区发展特色产业,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作为重点内容,在政策制订、资金安排和项目实施中给予优先支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虹桥社区、雅泉社区用中央扶贫摘帽资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68万元,打造了800亩蔬菜产业基地及投资入股分红项目。
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健全党组织体系,配齐配强安置区移民干部。强化安置区纠纷排查化解,健全常态化排查预警机制,着力打造法治社区、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社区。广泛动员搬迁群众参与和关注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或公共公益事业等社区协商实践,完善安置区公开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安置区物业管理规范化。大力发展安置区集体经济,促进集体经济组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高效化运营。
在公共服务上,以“一盘棋”思路谋安置区社会建设,在建好水、电、路、气、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外,并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医院、活动广场等,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搬迁户就医有地方。同时,对搬迁群众中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为特困搬迁家庭提供临时生活救助,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平台,持续开展感恩教育、市民教育和法治教育,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融入发展的能力。
(李佳芸 石芝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