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社区石印村民组,青山葱郁,插下的稻苗渐渐返青,成群鸭儿蹒跚在乡间田埂,或三五只栖息在石印溪水边……
说起返乡能人陈刚,当地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返乡创业的他把稻谷种成全县有机稻示范,把有机稻卖到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这本身就很不容易了。然而,令人感动的是,陈刚在生养他的故土上,通过利益联结种有机稻,把百姓的心聚成一团,清洁家园工程把石印乡村变得更为干净,把丢失已久的乡土文化重新唤回,一次次尊老爱幼善举紧紧地烙印在群众的心间……如今的石印村民组,吸引了许许多多外地客人走进这片充满乡愁的土地,一位外地客人参观后曾这样评价:石印的有机大米种出了灵魂!
石印有机米写就传奇
乡愁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永恒的心结。大学毕业后,陈刚就在贵阳创业,由于牵挂父母,2016年前,每年他都要携妻回家两三次。
“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很困难,我就和好友田维成商讨如何让村里人变得文明富裕。2017年,我们决定在家乡投资种植有机稻。”陈刚回忆道。
2017年,陈刚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以每年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流转了300多亩稻田从事有机稻种植。流转后,陈刚又把300亩稻田按面积分成四组,返包给四个组进行种植。返包时约定:种植人不管收成,不管投入,不管风险,只负责做工。加上土地流转费,种田人每亩可获1700—2000元的劳务纯收入。
“从2017年开始,300多亩稻田每年进行有机认证,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不用化肥,而且基地上装有监控设备,随时监控种植全流程。”第一种植小组村民谢正告诉记者。
有机稻种出后,陈刚就注册了“石印”有机米商标,平均每公斤卖60元左右。去年,石印有机米收了4万多公斤,产值达到200多万元。石印有机大米,不仅畅销到全国大中城市,而且在今年4月29日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杂粮产业大会上,被收入2021年第二批中高端粮农产品名录并评为高食味优质大米。
田园荡漾振兴之魂
石印是一个有故事的小村庄。清光绪20年,石印富户田太云、田太庆两兄弟在家乡捐资建起了石印石桥。数百年来,善举,一直传承至今。
陈刚的父亲陈西芝曾在法院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父亲曾不只一次表示,想每年拿出1万元成立一个教育基金会,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父亲的想法让我非常感动,于是在2017年春节,我和父亲成立了印芝教育基金会,当年筹资2.5万元奖励了村里17名大学生。”陈刚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从2016年开始,每年大年初一,陈刚和他父亲都会给全村70多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慰问金。
为了石印家园更美丽,陈刚又倡议发起了清洁家园工程,得到了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如今在石印,垃圾统一清运,畜禽粪便统一堆码发酵后用于种植有机稻。
如今,陈刚正在投资兴建6间石印乡村民宿,除组建种植博物馆外,还腾出3间房用来做村民科普文化大讲堂,讲堂定期聘请各行业知名学者来村里传授保健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等内容。
“今年,我还要进一步完善晒谷场和稻米烘干设施,让粒粒稻米做到颗粒归仓。”采访返回的路上,陈刚的话在耳边回旋。
回望这片希望的田园,机耕道修建正紧锣密鼓,处处都有村民在稻田中忙碌地插秧。记者的思绪在田园中荡漾:乡村振兴春潮已来临,他不仅是产业的振兴,也是人才的振兴、文化的振兴。 (记者 樊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