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鰼源楼上空俯瞰整个习水县城,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处处绿意盎然,一片欣欣向荣。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习水深入践行“两山论”,依托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资源,奏响新时代生态绿色发展之歌,让生活在绿洲红城的人们,尽享“生态红利”。
习水县城全景
群众共享“绿色福利”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走进习水县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休闲广场边的绿色几何坡犹如一幅壮观的风景画,一层层横竖交错的清水叠池,倒映着彩带桥婀娜多姿的身影,信步在蜿蜒的木栈道上,看成群的野鸭在水中嬉戏,潺潺水流声让人内心倍感宁静。
习水县东风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罗金/摄
“这么美的环境,基本上每天都会相约几个老朋友,来公园跳跳舞,锻炼锻炼身体。”每日到东风湖湿地公园打卡,成了何阿姨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习水县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49.0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82.92公顷,公园通过湿地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方式,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首选地。
“以前这里就是五中背后的一个小河沟,河道垃圾遍地,杂草乱石到处都是。”居住在附近的王先生说,怎么也没想到,在政府的治理修护下,也可以是这么美的风景。
天鹅池景区风光
有丰富的植物种类,良好的生态系统,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自2019年开园以来,连续三年有上百只白鹭来这里栖息。这里成为了许多迁徙鸟类理想的繁衍栖息之地。
近年来,习水县全面打响“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生态环境“颜值”得到了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县内共有3个国家级4A级景区,9个国家级3A级景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幅山水田林湖共生共融的和谐画卷徐徐打开,让守住绿水青山的习水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
赤水河
筑牢河水环境保护网
6月6日,60万尾鱼苗沿着滑道欢快地游入赤水河,在赤水河流域习水河段安家落户,呈现出鱼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水资源是习水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为保护赤水河这条母亲河,习水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重大任务,把赤水河流域水生物保护摆在突出位置。
习酒镇二郎滩渡口举行2021年全国放鱼日暨贵州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持续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投入1.2667亿元开展了饮用水源的规范化建设和环境整治,2020年,新建城乡污水管网5.7公里,乡镇污水收集率提升至67.4%,开展农村污染防治,开展小水电清理、拆除码头,实行增殖放流,全面加强“河长制”工作……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上,习水力度不减,步履不停。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坐上漂流艇,顺着急湍飞驰的水波,一路激流飞舟,披荆斩棘,沿途景观飞梭,两岸美景尽收眼底。位于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地处习水县与仁怀市界河的桐梓河段上,全程11公里的飞鱼谷漂流,2.5小时黄金漂流体验,让不少游客在这个夏季体验到了激情与清凉。同时,该漂流紧邻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中心地带,周边1.5小时车程内4A级、5A级景区星罗密布,吸引游客前来度假体验。
二郎飞鱼谷漂流
近年来,习水县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自然风貌为依托,坚持生态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乘鰼部森林度假区小火车观环城山景、中国丹霞谷袁锦道“四十八坊”探秘早期工业文明、千年土城寻古镇记忆、土河苗乡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大坡田坝村民宿感受浓烈的乡愁气息……习水以绿作底,利用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地域特色,开启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0年,习水全县共接待游客1067.4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综合收入完成102.6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接待过夜游客95.2万人次。
(文/罗婷婷 图/罗金 王庆 部分图片来源:习水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