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全国著名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1935年,红军在这里取得娄山关大捷,赢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时过境迁,曾经战火纷飞的娄山关早已变了模样,现在的娄山关,依山而居的村民们勤劳而富足,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活跃着一支以“不断提升乡村供电服务能力、全力护航乡村振兴”为理念的电力服务队,从2011年至今,10年默默耕耘。他们,用行动践行诺言,致力于做好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电管家”。他们,就是活跃在娄山关脚下的遵义市郊供电局板桥供电所“红色电力服务队”。
主动服务,换来群众真心认可
“过去的供电所员工大多数都是本地人,熟人、邻居的关系,有什么事需要沟通、协调的事,大家都会看在乡亲熟人的‘面子’上,变得简单而方便。”供电所90后员工刘艳说道,随着“电力新人”的到来,过去这种“本地”模式也在逐渐改变。
由于“电力新人”都是外地人,在交流沟通上与本地人有些性格上的差异,偶尔会有比较“排外”的情绪,觉得“电力新人”不了解本地情况,不能有效的解决用电难题。然而,随着“红色电力服务队”的成立,这一切发生了转变。
刘艳是板桥镇柏杨村的电力客户经理,也是“红色电力服务队”的一员。柏杨村以盛产天麻闻名,2020年3月板桥供电所党支部主动和板桥镇柏杨村党总支联系,一起建起了柏杨村村电共建服务点,设立了线上微信服务群,线下服务、线上解答成了刘艳的工作常态。刘艳不仅会对育苗基地开展全面巡视检查,详细了解基地用电需求,还会在天麻种植和收获的季节里与“红色电力服务队”的队员们穿梭在天麻基地,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安全用电宣传、加强线路巡查力度,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隐患。
而在每年天麻丰收的季节里,她又从“电管家”变身为天麻产品的“带货人”,她通过互联网、朋友圈广泛宣传娄山天麻。现在,村民们都习惯用微信和她沟通,习惯去村电共建点和她唠唠家常,还将表扬悄悄写在记录本上。不管是“电管家”还是“带货人”、不管是“服务队”还是“客户经理”,这名爱笑的90后电力女孩的优质服务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
刘艳只是“红色电力服务队”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十年的时间里,服务队从最初的一名党员迅速壮大,形成了“全员参与、人人入队”的服务模式,无论是小到线路维修服务、大到乡村振兴,服务队为民办实事范围不断扩大,只要群众有需要,这支队伍随叫随到。
“原来,我觉得这些供电所的年轻人啥也不懂,既不熟悉板桥镇的环境,也不了解居民的用电需求。有用电问题,还是喜欢去找原来熟悉的电管家,后来成立了一支队伍,老员工带着新员工一起为群众供好电、服好务,现在他们只要自报家门说是‘红色电力服务队’的队员,就让我有了莫名的亲切感。”在板桥镇经营了多年的小卖部老板张吉琴说道。
主动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电动力”
为创新“红色电力服务队”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板桥供电所结合“电亮先锋”党建品牌建设,聚集中心任务,围绕“为民服务解难题”开展联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和“用电管家”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观坝坝区是遵义市蔬菜保供基地,主要种植番茄、辣椒、苦瓜等品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合模式,涉及周边2090户9536人增收。一直以来基地的育苗、保鲜等需要电力作为保障。
随着坝区的发展,保障坝区安全用电也成了“红色电力服务队”的重中之重。“红色电力服务队”经常深入坝区走访,对照用电检查清单逐项开展现场用电情况核实、电压质量信息收集、安全用电检查、用电隐患排查。同时,红色电力服务队还向公司负责人了解企业用电需求和建议,宣传讲解安全用电小知识等,遇到用电问题第一时间上门帮助解决,全力保障其生产用电。
“2021年初我们就收到了1800余万株的订单,价值1200万元。各种蔬菜需求量供不应求,红色电力服务队都是24小时待机,有问题随时赶过来抢修,让我们电力有力保障,为我们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现在3个蔬菜大棚都在热火朝天的培育着菜苗。”遵义劳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忠强说道。
为深化“红色电力服务队”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板桥供电所还大力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支部联建“融合式”特色党建平台,与辖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将社区、村委管理和供电服务相结合,不断满足客户用电需求,以“线上+线下”共同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