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笔者来到正安县杨兴镇大城村南垭、关田期两个村民组采访看到,这两个组的村民们家家住上崭新漂亮的楼房、寨寨通了水泥公路、户户吃上了安全饮用水且还在银行有存款……这些美好生活的实现,他们除了靠外出打工增收外,还得感谢村民李珍杨带领他们旱田改水田、林下种植马桑菌增加经济收入过上好日子。
杨兴镇大城村南垭、关田期两个村民小组与新州镇龙岗村毗连。多年来,这两个组由于土地干浇、缺乏种植技术等原因,导致大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土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发挥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家加大对土地整治、肥料的投入,再加上每年气候较好,因此,粮食产量年年获得丰收,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但是,家家在经济收入上由于没产业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为了让村民增加经济收入,1987年,村民李珍杨率领南垭和关田期两个组的年轻村民直奔广东打工,随后,他又组织一部分人到福建和本省遵义等地搞建筑,碾转东西南北打工30多年来,让这两个组的村民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后在脱贫攻坚的引领下,大家修建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拉通了安全饮用自来水,把娃娃送到县城乃至遵义城区读书考上了大学,人人主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可是,2020年,一场突入其来的新冠病毒影响了村民们的打工收入,怎么办?村民李珍杨提议,大家先将外出多年撂荒的水源条件较好的168亩稻田,采用机器耕作减少成本重新还原成以前的一片片梯田水田,然后,通过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种植优质水稻,他的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赞成后,于是,他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外加一部分贷款,按每亩每年150元租金从农户租过来,然后通过租用耕作机器,聘请当地农民工32户32人,每人每天100元,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通过种植优质水稻向省内外销售绿色大米。
据李珍杨介绍:“2021年,这两个组总收入9.8万斤大米,然后,他们包装成一袋10斤的“牧奥”品牌大米,以每袋50元售卖给以前打工的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贵阳、遵义等省、市、区熟悉的朋友及一些单位,当年总收入50多万元,32户当地村民在翻地、栽植、管理和收割上打工,户均纯收入1万余元”。
李珍杨说:“这些沿海的朋友们吃上来自我们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无工厂污染且用猪、牛、羊粪种植的绿色大米后,觉得口感非常好,要求我们继续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优质大米,所以今年我们将扩大到200亩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计划收水稻119200斤,收入达到60万元。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苦竹洞等四个村民小组大面积的旱田改为水田工作,与此同时,还组织村民附加种了辣椒、黄豆等”。
为了增加村民的增收渠道,让因疫情原因找不到活干返乡的村民有事干,实现大家在家门口打工增收的目标。2021年10月,李珍杨通过线上联系,随后又驱车到贵州省马桑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了解,自己投入资金50万元(含贷款),由该公司出种菌技术、按7元一根购买60000根马桑菌棒通过林下试种马桑菌,马桑菌种出来后公司按每斤12元订单回收,市场销售价按每斤30元,通过试种后获得成功,当年收入新鲜马桑菌26000斤,由于马桑菌口感好,所生产出来的马桑菌在市场上被买家抢购一空,全年两季毛收入62万元,减除菌棒成本42万元,给32户村民每户又纯增收了3500元。
李珍杨说:“2022年,我们计划购买10万根菌棒,使用140亩的林地再一次施行林下种植马桑菌,聘请农户40户中的42人打工,并由李珍杨、蒲世洪、蒲世兵三人共同出资70万,把马桑菌产值提高到85万元左右,实现村民每月2000元的目标,使南垭、关田期两个组的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增加经济收入,人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正安县融媒体中心 骆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