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新型工业化发展走笔

时间:2021-03-18 00:07:17 来源:铜仁日报

万仁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 彭俊 摄

牛年春天,“十四五”开局之时,铜仁新型工业化发展又一次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时间追溯至两年前,铜仁出台推进三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的发展方案,提出了铜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目标,形成了“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的工业发展图景。

两年来,铜仁工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绿色发展为方向,在困难中突破、在挑战中前行、在改革中蜕变,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新型工业化进程迈出坚实步伐。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铜仁将发挥资源优势强工业,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大突破。

优与进——看发展的含金量

经过多年发展,铜仁虽然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产业,但工业化程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当生产要素遭遇瓶颈,原有的粗放增长模式很快就碰到“天花板”。

如何突破困局,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

对铜仁而言,唯有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做大做强工业产业,才能牵引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铜仁市工业创新驱动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要素产出效益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凸显。

传统产业在创新中蜕变,重塑发展竞争力——

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铜仁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2020年共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26户共计项目133个,实现了“十三五”期间规模企业升级改造全覆盖。

找准了“转”的方向,传统产业历久而弥新:通过着力推进电解锰渣综合利用,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武陵冶化厂锰渣综合利用项目全面竣工,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新兴产业逐步成长壮大,新生力量加速崛起——

抢抓全省打造十大工业产业的发展机遇,铜仁突出抓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天然饮用水、抹茶加工等重点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

盘点铜仁千方百计谋划工业产业的成绩,令人倍感振奋: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伟成为注册制改革后全省首家上市企业;万仁汽车通过国家工信部准入公告,成为铜仁市第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引进英国太古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形成了全品种、全产业链的生态茶产业链条,正朝着打造亚洲最大的抹茶生产加工基地前进……

园区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承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铜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黔东工业聚集区和乌江经济走廊为主战场,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目前,包括8个省级经开区、2个省级高新区、2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12个产业园区全部纳入“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调度。江口县凯德特色工业园区和石阡县工业园区获批全省特色工业园区,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合规园区。

聚焦高质量发展,铜仁将按照“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持续提升园区承载力,将各类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下转2版) (上接1版)

强与补——看产业链的升级

“每月手机产量达100万部!”贵州倍易通科技公司流水线不停转动,正奋力向年产1200万部手机、年产值30亿元目标迈进。

投产才年余时间,贵州倍易通科技公司便以不俗的产能展示其智能制造实力,成为铜仁工业发展的“黑马”,助推着智能终端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同样在2020年,丹斯迪新能源项目在大龙开发区落地,补齐了铜仁市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关键环节。

从“单一”到“集聚”,铜仁工业产业正不断释放“链”锁反应,初步形成新型功能材料、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

激发“链”锁反应后,相关配套产业协同布局,带动产业链提升,产生产业发展的倍数效应。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铜仁通过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聚焦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不断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挺进。

“外引”有增量:全面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浪潮、屈臣氏等一大批优强企业,实现“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

“内育”有突破:贵茶集团、思南佳里佳公司纳入省首批15个高成长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名单。农产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55户,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31.08亿元,拉动工业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集群”更壮大:依托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向集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制造、医药大健康、特色轻工、环保及循环经济等产业集群。

“补”出新优势:大龙开发区企业各生产环节或企业间彼此“补链”,利用管道把钡盐生产线产生的含硫尾气,管道输送到烟气脱硫工序,制成高纯硫酸锰及电解二氧化锰,工业废料被“吃干榨净”。

“延”出新价值:中伟循环通过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审核,成为贵州省唯一具有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再生利用资质的企业。

“强”出竞争力:坚持走“应用驱动·融创发展”的大数据新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37.6,网络货运发展速度全国领先,软服业营收增速领跑全省。大数据服务精准扶贫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五星推荐经典案例。

随着一个个优质企业日逐渐集聚,铜仁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移动能源、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水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越来越“丰满”,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培育壮大。2020年,铜仁市十大工业产业完成总产值577.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96.18%。

谋新篇——看稳增长的后劲

站在历史节点回望,铜仁在创新中突破,在蝶变中成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足音铿锵,实现了从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震撼飞跃。

“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转、质量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平均增速7%,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迈步新征程,铜仁新型工业化发展劲头十足,特别是资源独具禀赋,境内年可开发利用淡水资源总量达132.21亿立方米,有药用植物 400 多种,已发现与不同程度探明储量的锰、含钾页岩等矿产有 59 种。丰富的资源,让铜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大健康、天然饮用水等产业极具“底气”。

站在新起点,铜仁将依托资源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程,按照“培育龙头、对接高端、配套集聚、做大做强”思路,选准主导产业,打造首位产业,推动集群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培育龙头、铸链强基。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向高端延伸,支持锂电新材料企业对接电池龙头企业、智能终端企业对接手机龙头企业,促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同时实施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抓工业企业上规入统行动,支持地方特色酒品牌发展壮大,做强优质天然饮用水,推进锰、铁合金、水泥等产业转型升级。

——配套集聚、做大做强。发挥黔东工业聚集区引领作用,重点支持大龙开发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循环材料产业,铜仁高新区围绕智能终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医药、大数据应用产业,碧江高新区围绕特色食品、健康药品、生活用品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把三个园区建成黔东工业发展“火车头”、产业发展主阵地。各区县则要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因地制宜发展1-2个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升级。

——应用驱动、赋能实体。深入实施“数智活市”工程,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培育大数据企业,推动企业“走出去”。同时发展大数据融合服务新业态,力争平台经济规模达200亿元。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5年,铜仁以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将领跑全国,数字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工业绿色发展持续向好。

积蓄新动能,实现新发展。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铜仁新型工业化步伐坚实、未来可期。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安宏)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