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市深入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紧扣“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的“一区五地”奋斗目标,坚持把城镇化带动作为全市发展的主战略之一,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着力优化城镇功能、做强城镇经济、激发城镇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铜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科学的布局、清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让铜仁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高,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杭瑞、江瓮、德务、思剑高速公路等便捷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铜仁凤凰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用;铜仁至玉屏城际铁路开通运营;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布局,协同推进“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三大区块发展;形成了以主城区为龙头、其他县城为重要载体、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同时,铜仁市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启动实施“强中心城区”三年行动,科学布局铜仁主城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品质提升“十大工程”,启动海绵城市项目15个,建设城市道路12条,新建城市地下管网245公里、公共停车位2500个。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康养等多领域融合发展,推进铜仁历史文化街区等10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
预计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5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城镇经济占全市GDP的80%以上。
另一方面,铜仁市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镇发展,从城乡融合发展和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铜仁市以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为引领,全力构建乌江城市带,推进德思印融合发展,打造以德思印为中心、石阡和沿河为两翼的乌江城市带。全力支持德江加快实现“撤县设市”,积极融入黔中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支持思南推进“撤县设市”,建成乌江中下游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印江打造医养聚集区;石阡打造“温泉+”全域旅游强县;沿河打造乌江流域最美江城。 文旅融合发展。我市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引领,立足资源、做优特色,全力构建环梵净山特色城镇圈,辐射带动梵净山外环沿线重点城镇高质量发展。以杭瑞高速沿线为发展主轴,国省干道和县乡公路为路网支撑,有效串连沿线重点城镇、重要资源和优质景区景点。加快推进江口旧城改造,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文旅消费聚集区建设。整合环梵净山的江口太平镇、德旺乡,印江紫薇镇、木黄镇,松桃乌罗镇、寨英镇等优势资源差异化开发,构建梵净山特色生态休闲度假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铜仁市不断做大城镇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加快推动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不断推动金融、养老等城镇服务创新发展,增强城镇消费便捷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监测数)达52%以上,较2015年的43%增长9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较2015年扩展近30平方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84.3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1公里,建成“组组通”公路1.21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组组通公路;新增城镇就业23.74万人,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新建改扩建学校2062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下一步,铜仁市将坚持深入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融合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城镇生活。(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