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教育强国的根基在于塑造“大写的人”。 新时代青年既要仰望星空胸怀大义有自己的理想志向,又要脚踏大地扎根中国实践。
落实立德树人首先在立志,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人生方向。设计现有课程之外的补充内容与各种实际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某件事真正感兴趣时,他们才会有持续的动力去追求。具体实施路径包括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领域,比如科学、艺术、社会服务等,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比如通过写日记、讨论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热情。
其次,树立实际榜样使学生认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三观处理实际中碰到的问题。教育设计需从碎片化说教转向系统化价值观塑造,通过课程重构,让价值观教育有血有肉、可感可知。
再次,家校联动,注意社会德育生态,用具体实践体验润物细无声培养塑造价值观培养,把社会变成没有围墙的德育课堂,凝聚“家庭筑基-学校主导-社会熔铸”育人合力。
最后,理论与实践合一,用实践体验加深理解。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可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设计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成一个项目,培养学生学会设定目标、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融入职业伦理、工匠精神与责任感。
青少年培养首先要立德树人立志铸魂,这是复杂的全社会生态设计,而学校内实施路径的重点之一是课程体系重构。新的课程设计应是分阶段渗透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小学侧重故事化、中学强化思辨性、大学深化理论性并兼顾实践运用。在无法实际到场的环境,使用技术赋能,用数字工具破解价值观教育个性化难题。同时,将潜移默化培养传递价值观的师生互动方式,与校园活动细节设计,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的全教育过程。
小学阶段:通过“中华文化故事课”“榜样人物绘本”传递家国情怀,例如组织观看《钱学森的航天梦》《敦煌守护者》动画课程,配套小组讨论探讨价值观与人生规划、人生目标等。在课程内容编写上,历史课或语文课可用真实事迹与人物为内容,例如用林县修建红旗渠的背景、过程与工程难度介绍,展现真实存在过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校园活动细节设计,如劳动责任区,“失物招领站”管理轮值等,培养学生承担责任意识;通过学生互动行为方式的提倡与组织,如诚信文具角,小人书、彩绘本按协议分享共读,共享物品有借有还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践行;通过平等对话、共情表达的师生互动方式,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设计“时代楷模进校园”机制:张富清、黄文秀等先进典型事迹纳入中小学教材,并设立“楷模导师”定期轮流连线交流网课。
初中阶段:开设热点课题辩论:例如“全球议题探究课”,围绕气候变化、科技伦理展开辩论;针对网络暴力与言论责任等专题,模拟法庭辩论,初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搜索资料能力、辩证思维、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例如针对早恋等专项议题,引入彼此成就的案例与牵引堕落案例,并组织讨论如何才是正确对待对你喜欢的女孩/男孩,如何才是对你自己负责,如何才是对你的亲友、恋人负责等,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生问题的思维模式;并从不同的人生发展路径与延伸的后续可能,让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之前,需先有能力需先好好学习,并提前培养人生发展规划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意识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对校园霸凌等专项议题,引入案例并讨论,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处理自己遭遇的或看见同学遭遇的校园霸凌,引导学生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自己的同学避免霸凌,可培养谨慎的思维方式,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高中阶段:推行 “生涯规划+国家战略”融合课程,协助学生发现个人天赋与个人兴趣之所在,大体明白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未来需求。可组织职业体验日,邀请不同行业从业者(如医生、工程师、艺术家)与学生线下或线上云端交流, 并视频展示工作场景。初步探索个人未来职业规划,将个人志趣与芯片制造、深海探测等国家需求对接。使用职业兴趣测评(如霍兰德代码)帮助学生初步定位职业方向。通过“人生愿景板”活动,让学生用图片和文字拼贴未来理想生活,引发深度思考,提升自我认知。课程可通过全国共享的数字资源,如视频观看或虚拟体验航天员训练、外科手术操作等场景,激发专业志向。
课程案例:有学生表示“未来想做游戏设计师,但家长认为没前途”,可设计干预步骤如下:
1. 引导分析游戏设计的核心能力(编程、美术、叙事),对应学科为计算机、美术、文学。 2. 联系校友数字媒体从业者或网上共享数字资源中志愿者,分享行业现状,如展示《逆水寒》游戏团队如何融合传统文化。 3. 建议家长共同体验游戏设计工作坊,理解创意产业的职业发展路径。 4. 制定短期计划:参加编程夏令营+美术特训班,逐步验证兴趣匹配
通过以上步骤,对于兴趣与天赋匹配的学生,可及早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力,或者使学生尽早改换赛道。
中学阶段可开始专项项目化学习。如中学“责任教育”项目化学习案例:
1. 问题:学生发现校门口早高峰交通混乱。 2. 跨学科知识运用:思政:调研《道路交通安全法》责任划分;数学:统计不同时段人车流量;美术:设计警示标语与导流方案 3. 行动输出:向交警部门提交优化方案并被采纳,学生轮流担任“文明交通员”。 4. 价值升华:通过解决真实问题,理解“公民责任”与“个人能力”的关系。
大学阶段:
设置“中国化前沿”模块化课程,结合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实践案例分析,应用具体专业理论知识模拟实践进行分析,如有条件,可添加与实际情况的比对分析。
设置交叉学科,仿照经济伦理学先例,在工科教育中添加2/3学分专业伦理课程,融入“技术为善”,“工匠精神”等职业伦理意识。并在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专项议题辩论环节,探讨诸如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伦理,企业伦理案例,职场欺凌应对案例,职场团队协作难题应对案例,培养辩论团队资料检索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伦理意识与职场合作能力。
可在大学高年级探索项目式学分,通过完成一个长期项目并获得相应学分与成绩,学生能学会设定目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可引入全球志愿服务体系:例如不同专业将参与乡村振兴环境提升,要求高校学生参与县域产业调研、乡村儿童教育帮扶(金融经济、电子商务、营销、设计类),数字化治理基层服务(数字经济类),乡村医疗支援(医学院),基建支援(建筑系),“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外语系、外交学院),孤儿院或基层留守儿童交流(师范类)等相关实践内容,纳入高校社会实践选修学分。也可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例如创作《中国抗疫图鉴》《觉醒年代》同人漫画音乐等网络文化产品,或可算实践内容。
在落实立志树人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中学、大学阶段,应注意开设跨学科课程、社团活动(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公益服务),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兴趣点。激发内在动力,点燃兴趣与热情。
新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目标应从“知识传递”转为知识专递、人的培养与价值塑造兼具。在“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中,强化“价值观渗透”。例如,数学课讲勾股定理时,知识点后附上课外导读内容,融入《周髀算经》的智慧传承,培养文化自信。学科思政开发中,理科、文科、艺体类应遵照课程特点,从教材内容更新到上课方式更新,同步推进。不同学科应遵循学科特点具体设计,例如:
理科:教材相关内容课外导读部分,数学课可融入“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案例,物理课嵌入“中国天眼”创新历程、“墨子号量子卫星研发中的团队协作”、 钱学森突破技术封锁的爱国情怀等,化学课解析“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背后的创新精神”等,由教师选取部分导读内容介绍。生物课讨论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并兼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伦理责任意识。例如大学生化专业课以抗疫中的病毒溯源、疫苗研发为例,讲解科研伦理与科学方法论,如以“假如我是疾控专家”专题,从研发难度与研发时间、疫苗风险与疫苗安全性、疫苗社会效果等角度专业探讨,并模拟疫苗开发实验决策过程。
文科:语文课可增设“新时代红色经典诵读”,培养口齿清晰的诵读、发言能力,并兼顾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与体会老一辈先烈的精神,潜移默化使学生自觉珍惜与守护社会发展。历史与语文等课程内容选取与教学中应注意三观培育导向,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文章之外,结合范仲淹的个人境遇,分析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如联系实际案例分析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家书、科研工作者的手记,假设自己身临其境,面对自身危险可能与父母子女家庭实际需求,迎难而上,以榜样引导塑造价值观。历史课可引入“三星堆考古中的文化自信”专题研讨等,在我国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培养文化自信。例如可在历史课或思政课的适当环节,布置作业课下观看纪录片《功勋》、档案解密等形式还原“两弹一星”研制细节,进一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课上组织学生讨论“邓稼先的选择与当代青年的责任”;在晚清历史课后,组织探讨“张謇实业救国的社会责任与实际效果”等。各专题研讨辩论不设标准答案,但积极参与专题辩论的表现,类似出勤率一样,应作为期末考试之外的平时成绩评分依据。
艺体类:开发“敦煌壁画中的丝路精神”“冬奥冠军成长密码”等特色教学单元。例如美术课临摹《千里江山图》时,理解画家在北宋国土沦丧背景下描绘的江山山水之美,同时也解读画家绘画时的严谨与工美体现的精神。体育课通过设计团队竞赛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根据地方特色可开发具体课程。例如:江西高校学生通过“云游”革命旧址,完成数字展馆建设、红色剧本杀开发等实践项目。
特色课程群建设:例如设立“中华文明基因解码”“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等跨学科课程,可构建“必修+选修+微课”立体化体系。
特色课程的实现方式上可使用数字赋能个性化培育学生,提升培育引导的效率与降低成本。例如:开发“重走长征路”、“红旗渠建造模拟”等VR游戏化学习场景;在互联网平台建立青少年模式“正能量内容池”并在全国实现数字资源共享;例如通过学生上网浏览痕迹、微博微信发言生成学生兴趣标签,借鉴精准营销模式,自动推荐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为个人主义倾向者推荐《黄大年团队攻关纪实》微课)。例如使用区块链生成学生德育档案,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的不可篡改数据,形成“德育数字画像”,作为升学、就业的补充参考。
通过上述策略,课程重构通过“价值引领-实践浸润-生态重构”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塑造的跃升,并进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方法路径,可帮助学生持续自我驱动,使“立志”成为动态成长过程而非静态标签,唤醒学生内在生命力,并引导其树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志向,从而具体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课程重构、实践浸润、评价引导,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价值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自觉”的完整链条。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心怀家国、明辨是非、知行合一”的终身学习者,这正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贵州黔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