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花岗区高效推进坝区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2020-04-17 17:34:14      来源:遵义日报

  暮春四月,春风浩荡,农事催人。

  在红花岗区金鼎山镇莲池坝区,播种车、翻土车等机器声此起彼伏,与散落在田间的忙碌身影,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金鼎山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伍正志告诉记者,眼下,村民们在采收完第一季速生蔬菜后,正在抢抓农时,种下新一季的辣椒、四季豆、黄瓜等蔬菜。

  莲池坝区,位于金鼎山镇莲池村,这里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土地集中连片。近年来,在相继引进富安康合作社、永康绿公司、红菇粮公司后,坝区以城市保供蔬菜为主,采取“菜+菌”的种植模式,通过龙头引领,示范带动,目前坝区种植面积达800余亩。

  从3月开始,莲池坝区迎来了今年的第一拨丰收。每天清晨,就有商贩将运输车辆开到坝区,蔬菜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摘新鲜的白菜、瓢儿菜,经过分拣、打包、装车后,以最快的速度,发往本地及周边市场。

  伍正志说,每年3至4月,是蔬菜供应淡季,市民吃菜主要靠外运。为填补这个“空档”期,今年,按照红花岗区的统一安排部署,莲池坝区调整种植了200余亩的速生蔬菜,一方面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另一方面增加了土地的产出率。

  “每斤白菜的出地价卖到了2元,根本就不愁销路,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伍正志说,疫情之下,莲池坝区迎来了2020年的“开门红”,这是打造现代化产业坝区结出的硕果。

  在海龙镇贡米坝区,依然是一派抢农时的忙碌景象:在完成第一季速生蔬菜的采摘后,村民们正在为移栽水稻秧苗积极准备着,菌棚拆除、营养袋还田、土地翻耕……

  去年以来,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海龙镇通过引进大户、合作社带头深耕“贡米地”,以“稻+鸭”的模式种植贡米,并利用土地和村民冬闲的“空档”,种上羊肚菌和蔬菜,以稻菌水旱轮作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坝区土地的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

  海龙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胡纪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大季种水稻,小季种羊肚菌的模式计算,一亩地可产贡米500斤,每斤价格在20元,待水稻收割,种上羊肚菌,一亩地可产羊肚菌300斤,每斤价格在60元。单是种植水稻和羊肚菌,在贡米坝区,一亩地的综合产值可达28000元。

  在深溪镇店子坝区,市民的“菜篮子”依然成为这里的主角。深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邓小海告诉记者,通过合理套养、水旱轮作的模式,店子坝区在水田发展“藕+鱼”产业,在旱地以大棚种植圣女果等精品水果为主,可实现亩产值3万元以上。

  一边组织采摘成熟的速生蔬菜加紧上市,一边抢抓时节翻犁土地,积极筹备生产物资,加快春季蔬菜的移栽。如今,放眼红花岗区田间地头,坝区建设如火如荼,蔬菜成为“主角”。正是这样连茬的播种和收获,保证了蔬菜生产不断线、供给不断档,既保证了市民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转眼已进入4月,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全省已发出“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动员令,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疫情之下,脱贫攻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交通优势,发挥资源禀赋,周期短、见效快、带动力强的蔬菜产业,自然成为红花岗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红花岗区紧紧抓住辖区9个坝区建设,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成立坝区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专班、技术服务专班、坝区临时党支部,为坝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制定下发《红花岗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9—2020)》《红花岗区“一坝一策”方案》等文件,为各地坝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具体举措;

  按照“抓党建、兴产业、强坝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以坝区为示范点,优先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绿色蔬菜、优质辣椒、优质稻+等产业;

  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阵地,进行全员技能培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解决了在坝区建设中,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种后怎么办等核心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红花岗区投入坝区建设的资金达5000余万元,坝区耕地面积20000余亩,涉及农户10200余户38000余人。经过初步测算,2019年,红花岗区样板坝区平均亩产值达2万元以上,一般坝区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

  数据背后,是群众的一张张笑脸,是红花岗区抓坝区建设结出的硕果。         (记者 查静)

相关热词搜索:蔬菜 土地 水稻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