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龙滩:产业发展有门路 乡村振兴有望头

时间:2021-03-10 来源:毕节日报

曾经,蜿蜒的可渡河奔流在山谷间,让地处半山腰的威宁自治县新发乡龙滩村村民只能“望水兴叹”,过着“守着河水受渴”的尴尬日子。

如今,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龙滩人家家户户安装上了自来水,轻轻一拧水龙头,便有用不完的干净水。

这样的场景,是当地群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除了自来水,曾经让龙滩人“出行难”的路也成为历史:村里不仅修通了通往山外的通村路,还修通了通组路和连户路,一条条硬化水泥路联通家家户户,再加上干净的坝子、整洁的院落,让龙滩人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日子。

龙滩村通村公路航拍(韩 雷 摄)

忆苦思甜。“路不通,水不通,收入只能靠种地,村里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赚钱,耕地大多都荒废了。”回想起多年前的龙滩村,村支书曹顺友感叹道,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是种玉米等低效农作物,“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到最后连温饱都成问题。”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落后局面,曹顺友和村干部们费尽心思,希望能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经过多方调查论证,发现龙滩村地处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带,光照充足,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均满足种植石榴的条件。而且当地山上长有几棵上百年的野石榴树,结出来的果实又大又甜,于是龙滩村“两委”萌生了“种石榴”的想法,而且还一致决定“要种经济效益最高、最受消费者青睐的软籽石榴!”

2017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龙滩村祥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威宁田秀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减少经济效益低的传统农业种植,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发展,协调资金率先实施500亩软籽石榴种植,带动全村村民发展。

“龙滩村就没人种过石榴,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种,宁愿种些苞谷洋芋。”曹顺友说,石榴苗都是乡里免费提供,还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了让村民看到种石榴的好处,只能挨家挨户劝说,最后在村干部的带头种植下,终于把这500亩石榴种上了。

龙滩村软籽石榴基地(张媛媛 摄)

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加村民收入,龙滩村还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摸索出一条石榴树下套种辣椒,小黄姜等农作物的产业发展模式。

“村民除了能拿到每亩土地每年500元的流转费外,还能在基地务工。每个月务工工资2000多元,还没算上种石榴、种辣椒的收益。”曹顺友高兴地说,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后,就陆陆续续把石榴都种上了。

截至目前,龙滩村的软籽石榴基地已经扩大到1500亩。仅2020年,软籽石榴的产量就达30余吨,种植群众人均增收达10000余元,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致富梦。

家住龙滩组的李正员是一名返乡创业者。2017年,他回到家乡,跟着村里的合作社种植了26亩软籽石榴,并在石榴树下套种辣椒和小黄姜。“外面打工哪有家里好,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可比在外面打工轻松多了!”李正员乐呵呵地说。

龙滩村软籽石榴

“我种的石榴由于管护得当,第一年就挂果了,还卖了一万多块钱!”李正员告诉记者,他套种的辣椒和小黄姜,还卖往贵阳、重庆、广州等地,加上平时在基地务工的收入,回乡的第一年,他就挣了六七万元。看着园内茁壮成长的石榴苗,李正员信心满满地说:“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就像这石榴一样红红火火!”

李正员一家通过种植石榴走上致富路,是新发乡产业结构调整硕果满枝结的一个缩影。

2020年,新发乡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乡分布种植佛手瓜10000亩、高产马铃薯39310亩、南瓜3000亩、辣椒3000亩、中药材1000亩、豆类15900亩、软籽石榴2000余亩……覆盖全乡31个村(社区),52716人。

群众以土地、资金入股经营主体,签订股东协议和分红协议,以“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收益+分红资金+务工补助”等多份收入,使农户持续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时下,正值春耕季节,在龙滩村的软籽石榴基地里,一颗颗石榴树已长出绿芽,随处可见村民育苗、疏枝、除草的忙碌的身影,在他们身后,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新发大地上徐徐展开。

抖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