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大方:探索方法路径 共建共治共享

发布时间:2020-12-10 09:48:38      来源:毕节日报

  乡村旅游点菱角村(陶 明 摄)

  兴隆乡果木村合作社基地 (陶 明 摄)

  红旗街道卫生人员入户调查 (本报记者 史无双 摄)

  近年来,大方县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法路径,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夯实和谐文明的乡村治理基础,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乡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加强组织建设 筑牢治理堡垒

  该县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为重点,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疏通基层治理“脉络”,在自然村寨、产业基地、合作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建立联村党委6个、党总支98个、党支部252个、党小组894个,构建“横到边、纵到底、无盲区”的组织体系,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

  同时,各基层党支部对照“基本组织设置规范化、基本队伍建设规范化、基本制度执行规范化、基本任务落实规范化、基本保障配套规范化”5个“清单”标准,开展达标建设,一项一项规范、一项一项改进,推动党支部补短板、强弱项、达标准。按照“十天一调度、一月一督查”的原则,该县对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督查,对进度慢、完成效果差的党委(党工委)、党支部,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对分管领导和联络员进行追责问责。

  增加收入来源 强化物质保障

  在大方县兴隆乡,集农事体验、水果采摘、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正成为乡村收入的新来源。该乡积极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村民从乡村振兴中获得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大方县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和壮大集体经济,全面夯实乡村治理物质保障基础,增加群众收入。全县组建成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86个、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76个,整合集体房屋3561.4万平方米、山塘水库26个等入股合作社,集体经营性资产全部量化到农户,折价股金7250余万元,争取各类财政资金投入2.8亿元,实现村集体经济规模达1.4亿元,带动社员分红增收3100余万元。

  凝聚服务力量 提升治理效能

  2018年起,大方县红旗街道卫计服务中心为群众带去贴心服务:35岁及以上居民可每年免费到社区进行一次“两癌”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社区卫生人员每年至少上门服务4次……

  该县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乡村下移,以细致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实行“一口对外、一门办理”,让群众享受优质快捷服务;

  实施“网格化”管理,把资源、服务、力量全面下沉到网格,创新“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十户联防”的“2+10”社会治安管理模式,让大事不出“网”、小事不出“格”;

  推进“支部联干部、干部联党员、党员联群众”联系服务机制,提供上门式、订单式“零距离”服务,累计为群众解决问题19.4万个,以贴心服务传递贴心温暖,提高群众幸福感。

  革除陈规陋习 激发治理活力

  在大方县黄泥塘镇,电影流动放映队下载各种惠民政策宣传视频、种植养殖技术教学视频、主旋律电影等,利用院坝会通过电视、投影等方式组织群众集中观看,交流讨论。

  近年来,该县依托“文明实践站”等载体,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感恩崇德、社会公德等“六德”教育和各类文体活动900余场次,引导群众争先进比作为、讲文明树新风。

  创新“乡村治理督导员”机制,从乡贤寨老、老党员等群体中选聘3080名优秀人才担任乡村治理督导员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群众自我管理、教育和监督。

  构建村规、组规、家规“三规共管”模式,创新家庭文明档案机制,制定文明诚信准则,建立“红黑榜”,以“三个1元”“道德超市”为载体,开展文明评比,对村民进行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

相关热词搜索:乡村 党支部 群众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