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重安镇:就业扶贫促增收 决战脱贫有底气

发布时间:2020-09-08 09:50:30      来源:贵州网
  “政府都把惠民政策送到了家门口,而且免费学习技术还有补贴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响应了......”近日,笔者在前往重安镇堡上易民安置点时被眼前的闹热景象给震惊到了,80平米的政务服务中心被围得水泄不通,跟一位正在排队的农民大哥了解得知:原来是重安镇厨师培训报名现场正在此处进行,一大批想要通过技能自救的贫困群众纷纷前来报名。而这位大哥此次前来主要是给他在外打临工的儿子报名,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后,在家门口开农家乐,做点小生意。因为在这之前,他家已经通过就业扶贫政策,成功的脱了贫。

  据悉: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安镇党委、政府坚持“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原则,以就业扶贫为抓手,将培训+就业两项惠民政策整合打包,打出了一套就业扶贫“组合拳”,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提升职业技能、改变贫困现状、增强脱贫底气,实现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稳稳的幸福”。

  技能培训 扩宽就业渠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有效解决辖区内贫困劳动力技能缺乏、增收无门的问题,重安镇以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本领为着力点,根据贫困劳动力技能情况、年龄结构、用工需求等,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了电工、家政服务、电商、蜡染、刺绣、厨师、种养殖等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贫困劳动力的自身发展后劲,为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拓宽了新路径。

  石头堡村的种植大户陈振斌就是通过技能培训走上致富路的一员。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增收无门而被评为贫困户的他,常年只能靠打零工贴补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8年通过镇政府的政策宣传他参加了种养殖培训,接触到了生姜种植行业。从此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住上了小洋房,有了存款,还找准了致富门路,当起了致富带头人。“培训的专家讲解得非常详细,当场就给我吃下了定心丸,然后我就抱着试试的心理种植了6亩生姜,当年就赚了2万多块钱,后期心里有信心了,也慢慢扩大种植规模,现在种有生姜10亩、太子参10亩。”说到这里,陈振斌还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想都不敢,会因此当上致富带头人,还成为村里面发展生姜种植的技术员。

  “组织培训期间,我镇按照每天40元的生活费补贴发给贫困户,进一步减轻贫困户的负担。”据该镇人社中心主任杨胜明介绍:2014年至今,该镇已陆续举办技能培训共168期7112人,2020年以来开展培训31期163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87人。

  稳定就业 增加经济收入

  “谢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帮助我就业,让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了!”从望坝村搬迁至重安堡上安置点的廖华英一开始还担心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会失去经济来源。没想到刚入住新房就有社区的干部上门宣传就业政策,并帮她协调对接用工企业——蜡染厂。此后,她就一直在蜡染厂上班,每天上班时间也相对自由,一般都是直接从公司领取订单,做好后交给公司,一个月也有近2000元的收入,再加上平时在附近打点零工,每个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元以上。

  在就业扶贫中,重安镇将推进劳务输出、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举措,搭建起用工企业和就业群众之间的桥梁,统筹强化“保姆式服务”,助推就业脱贫力度。通过大力宣传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招聘会、兑现就业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实现就业。今年以来,重安镇先后有针对性的向杭州、厦门、广州、深圳、宁波、东莞等地开展贫困劳动力输出共148人次,就近落实就业贫困劳动力342人次。

  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群众后顾之忧

  重安镇以零就业家庭中的适龄劳动力、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和残疾家庭成员等为重点,大力申报就业信息员、乡村保洁员、协管员、门卫等公益性岗位共280个,重点安置“无法离乡、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劳动力,让“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坚决破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

  患有智力残疾四级的贫困户张振贵与7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经济的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但因1994年外出务工期间受伤而导致肢体不灵活,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失去稳定的经济收入后,于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通过产业扶持、低保救助等扶贫政策已经成功的脱了贫,但对于自己年龄偏大又患有残疾的张振贵来说,做梦也没想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成为工薪族。于2019年11月,张振贵通过申请公益性岗位,被聘为镇级保洁员,每月工资1570元,有了固定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从被纳入贫困户之前的2600元增长到如今的人均7000元左右,这让他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又重拾了信心。(重安镇人民政府 龙润裕 杨柏松)

相关热词搜索:黄平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